第1216章 激怒(1 / 1)

加入书签

名叫程非的年轻人丝毫不畏惧地迎上那人的目光,幽幽道:“怎么着,这就生气了,我话都还没说完呢,等我把话说完,你是不是得气死啊。”

“都住嘴,我倒要听听他能说出多厉害的话,居然能把人给气死。”胡敏一甩袖子,气鼓鼓地坐回到椅子上。

听胡敏这么说,其他人刚到嘴边的那些话,也都被咽了回去。

程非见状,更加得意了。他脸上的笑容更深,继续说道:“我们东哥说了,徐锐这个星君,还算有点能耐,和他对阵是得费点脑子。可现在他已经不在沙佛镇,我们根本连脑子都不用动,因为胡总堂主根本就不是我们的对手。

实话告诉你,我们要灭贵帮的这座堂口,不用费吹灰之力,一走一过就能将这座堂口踏平。如果胡总堂主识趣,就主动出来投降,东哥或许能饶在座的各位一命。要不然等到被我们的大军攻破,诸位再想求饶那可就迟了。到那个时候,诸位只有洗干净脖子,让我们来砍了。”(俄)

听完这个年轻人的话,包括胡敏在内,是又气又惊。气的是,谢文东实在是没把自己放在眼里,主动上门来糟践人实在是可恶。惊的是,廉贞星君不在堂口的事,只有在场的这些干部知道,他谢文东又是怎么知道的。

“妈的,真是欺人太甚,我们会不会输还不知道,但你小子今天是活着走不去这间屋子了。”(俄)刚才那名暴走的大汉又霍地站了起来,掏出手枪直接瞄准了程非。

程非心里一抽,笑容有些僵硬,但很快又恢复过来。只见他梗着脖子,傲气十足道:“动手啊,有你们这么多人跟着陪葬,死了我一个又算得了什么。动手吧,看看我的眼睛会不会眨一下。”(俄)

区区一个黑带小头目,就敢如此张狂,胡敏的怒火从脚底一直烧到脑门,指着程非的鼻子大声怒吼道:“老子今天不杀你,留着你这条狗命回去报信。你给我滚回去告诉谢文东,要想我们投降,没门。我就在这里,我倒要看看谢文东他有什么本事,把我的这座堂口踏平。”(俄)

周围的干部们听到胡敏要把这个嚣张的小子放走,又是握拳,又是咬牙,恨不得马上和谢文东决一死战。

“呵呵,我会把话带到的”,程非用眼角的余光扫了一下这些气得七窍生烟的干部,一甩头对身边的两个随从道:“我们走。”

在十多双恶狠狠眼睛的注视下,程非和两名随从大摇大摆地走出了房门。等离开了这座堂口,上了前来接应的车辆,程非和两名小弟皆长长地出了口气,这可真是刚从地狱走了一遭回来。他们双腿打颤,一点力气也提不起来。再一摸身上,内衣内裤被渗出的汗水浸透,都能拧出水来了。

在那种环境下,要说不害怕那是骗人的,之所以能不露出破绽,除了必须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和定力外,还得有能镇得住场面的气场。好在,他们幸不辱命。

等三人走后,青帮的干部们纷纷说道:“大哥,你怎么把他们放了啊,这样的人,就得剁碎了转塑料袋,送到谢文东住的地方去。”

“就是。瞧瞧刚才那biaozi养的说得什么话,徐锐在,他们还要动点脑子对付,大哥你在,他们连脑子都不用动,真是嚣张,真是可恶,气死我了。”

“就是这不是看不起人吗,我们也别等着谢文东来打了,直接主动打上门去得了。”“.....”

在场的干部们,跟着胡敏的时间,远比徐锐要长的多。他们跟前者的关系,也比后者要紧密的多。被人如此看扁,他们哪能答应,一个个都急得跟发了疯的疯狗一样,看谁不顺眼就想咬谁。

胡敏确实很不喜欢被人看不起,他也的确被激怒了,但要把火气撒到这样一个小人物身上,倒显得自己不够大度了。他侧过头来,问近旁那位鹰钩鼻男子,阴测测道:“你得帮我想个办法,我要让谢文东长长教训,知道知道我的厉害。”

鹰钩鼻男子是胡敏的智囊,胡敏有什么事,都喜欢跟他商量。现在他的脑子一片混乱,怒火一压再压,一时实在是想不到什么更好的招来了。

鹰钩鼻男子转了转脑子,细细思考一番,幽幽道:“谢文东派这个人来,用得是激将法,目的其实是想激我们主动出战。如果我们一味地防守,他反倒是没辙。既然总堂主想出出这口恶气,咱们来个将计就计好了,先派一波兄弟,佯装出堂口去找黑带的人报复。

我猜他们肯定得到半道埋伏,等他们的伏军跟我们交上手后,我们的大部队再突然杀出,打他个措手不及。另外,为了防止谢文东乘机突袭堂口,我们还可以在堂口附近埋伏好一支伏兵。如果顺利的话,谢文东将两头受挫,被我们打得落花流水。”(俄)

听完鹰钩鼻男子的计划,胡敏先是愣了愣神,然后使劲一拍桌子:“好计,真是好计,就这样办。”(俄)

“不过”,鹰钩鼻男子顿了顿:“这件事咱们不能告诉廉贞星君。如果他知道了,肯定不会让我们出动的。”(俄)

“恩,在我父亲的家乡,有这么一句俗语,叫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些不该让他知道的东西,还是不要让他知道好了。”(俄)

经过简单的商议后,胡敏定下了当晚的行动计划。大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都想找谢文东白天派人羞辱他们的恶气。

在沙佛镇东南方向不到十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地方叫作“金沙”镇的小镇。

和沙佛镇的富庶相比,这个金沙镇是个名不副实的穷镇。这个镇的人口,全部加起来也不到八千人,常住人口只有两千人不到,许多人离开这里去了就近的莫斯科,在那里安家立业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在这个镇子上,有一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