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马车(1 / 2)

加入书签

扶苏在草纸上画了几笔,随后想到,秦国的地形复杂,万一在上坡的时候马力不足,可能会有溜车的风险,于是决定在车轮后面加一个刹车装置。

这样一来,在人力的辅助之下,只要坡度不是太大,正常通行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至于车轮转向的问题,扶苏先是画了一个简易版的差速器,但随即考虑到现在的制造工艺,于是决定老老实实的照搬早期四轮马车。

西式四轮马车和中式四轮马车不同。

中式四轮马车转向时,主要靠大力出奇迹,硬怼着转过去。

其主要原因是,整个马车的结构,类似于一个装了四个轮子的大木头箱子,转向自然不便,车同轨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此。

所以现在的出行方式,主要是两轮车。

而之后的两千年中,也没有大量出现四轮马车的原因,就在于人口过剩、马力短缺和道路失修。

虽然秦朝的驰道和后世的大多数的道路一样,夯土所筑,一到雨天同样泥泞。

但人口却并没有后世那么爆炸,水草丰茂的养马地也有很多。

这就给了扶苏一个改良的契机。

四轮马车的出现,对于个人而言意义并不大。

但对于国家来说,尤其是像秦国这样一个内陆型国家,意义就非同小可了!

四轮马车的大载重量,可以大幅降低的陆路运输成本。

别的不说,单就说为了支持李信出边塞作战,北地郡的官仓空了一半,陇西郡的官仓里老鼠都抹着泪走了……

这其中消耗的粮食,大多都是被运粮的民夫吃掉了。

长平之战更是如此,所以吕氏春秋言,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竭。

在扶苏看来,四轮马车的出现,不仅有利于运送军粮,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商品的流通,进而影响到手工业的发展和兴旺,生产技术的改进也就有了需求和动力,最终会带动方方面面的改变!

而早期的四轮马车,其实很简单,前两个轮子装在一个车架上,后两个轮子装在另一个车架上,类似于两个两轮车的组合,二者之间用一根竖立的硬轴连接在一起,这样一来,四轮转向的问题就可以轻松解决。

所谓一点就透,不点不透就是这样的。

扶苏画完草图,接着又想到,只是改变马车结构还不行,还需要改变拉车马匹的系驾法。

中国虽然在四轮马车的技术上落后,但是我们在系驾法上领先别人的不是一星半点。

此时的西亚、欧洲、北非所使用的二轮马车,缰绳是固定在马的脖子上,拉车时马的颈部受力从而压迫气管,很容易窒息,所以马车速度极慢,这一点也同样体现在他们驾驭耕牛的时候。

而此时的秦国所用的系架法,奔跑时马的受力点在肩胛骨处,并不影响呼吸。

所以就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整体过高,急转弯时容易翻车……

四轮马车的另一个好处就是,马匹拉动的并不是车,而是导向轮(前轮)、转向架之间的导向杆。

扶苏想了想,再次调整四轮马车的草图。

从他脑补中的结构来看,轴栓的撬力跟轮子受的侧向力成正比,也跟轮子的半径成正比。

所以前轮要适量小一些,这样加入导向机构后,能让滚动方向跟前进方向一致,减少受到的侧向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