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路线图与刘平的怨念(1 / 2)

加入书签

挟天子以令诸侯,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前一秒刘平还在心里痛骂沮授是个老匹夫,然而在听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刘平的内心起了惊天的波澜。

如果自己没记错,这应该是沮授第二次向人提出这个建议了吧。

不光刘平心中波澜大起,其他人的震惊同样不小。

事实上,沮授的声音虽然不大,但是随着沮授的声音响起,整个大厅内很快静谧无声,除了那个因为听到刘平大婚而兴奋不已的夯货刘熊,其余所有人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可以说沮授这短短两三句话,等于给刘平未来的发展定下一个整体的框架,同时也制定了一个很有执行性的路线图。

首先借大婚之机,传递友善,告诉所有人老子现在不准备打仗。

然后就是休养生息,囤积粮草,收集人才,总结起来就是积蓄力量。

在这一点上,所有人都知道刘平可是有深深的怨念的。

第一点就是最近一直挂在嘴边的话,自己现在就是一个穷光蛋,天下没有比他刘平更穷的诸侯了!

另外一点则是已经心心念念了接近一年,结果因为打仗,到现在才刚刚开始动工的那几所学校。

要知道,刘平虽然自己一直叨叨自己变成穷光蛋了,可以对于那几所学校的钱粮却没有分毫的短缺,刘平对那几所学校的重视可见一斑。

而经过一到两年的休养生息,积蓄一定力量之后,很明显就是要那草原的异族开刀了。

毕竟,名义上归属大汉十三州之一的并州,绝大部分其实已经被南匈奴、鲜卑以及羌胡的等异族占领了。

借助在吕布,以及沮授在河内的暗棋,首先拿下去卑所在的河内,将触角深入三河之地。

然后从河内和幽州、冀州大举出兵,一举荡平盘踞在并州,占据汉土的异族们,完成这一步之后,伺机再次向北进军,扫荡整个漠北的异族,重新扬汉室军威、国威。

从异族手中收服了并州,扫荡漠北草原之后,大军回师,挟胜利之威,回头收拾凭借坚城或者地利在河北苟延残喘的袁谭、袁尚两兄弟,以及盘踞辽东、辽西的公孙渊、和公孙瓒之子公孙续。

等将这几支力量彻底铲除之后,就可以进入沮授最为看重的一点,也是沮授立主拿下河内的原因之一,挥师西进,迎接最悲催的那个傀儡,汉帝刘协,实现挟天子以令诸侯!

不知道过了多久,寂静的房间中终于有了声响。

“不知道诸位对于公与先生之言,有何感想?”

刘平询问道,然后刘平直接点名。

“奉孝你先来!”

对此,郭嘉自然不会有什么隐藏,当即出言。

“嘉以为,……”

“国让呢?”

“……”

除了对于战略布局完全不感兴趣的刘熊以及吕绮玲之外,甚至于蔡琰刘平都询问了意见。

“好,正如同奉孝所言,公与先生之策,挟天子以令诸侯,深谋远虑,平亦以为然,那就这么定下来,作为今后今年的施政方略!”

中长期的归化已经定下了,然而刘平对于眼下应该怎么做却陷入了一丝迷茫。

留在这里好像也没什么事,蓟县那边还有一堆事需要处理?

返回蓟县,可是去卑那边可是被忽悠着去杀人了,自己感觉将这些没有底线的屠夫放出去,总感觉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

可是带兵直接进入草原,好像也不妥当!

完全不知道自己现在该干什么的刘平,果断的恭敬的向沮授一礼,然后请教。

“未来的方略已经定下,可是眼前呢?不知道公与先生可有教我?”

“主公是在犹豫?是进、是退、是留?”

刘平如小鸡啄米一般点头。

沮授露出了一抹刘平极度熟悉的笑容,看到这老不正经的笑容,刘平神经一紧,脑子里嗡的一声,lsp上线了!

既然lsp沮授已经被激活,刘平一瞬间就猜到了沮授会说什么。

果不其然,沮授的话没有出乎刘平的预料之外。

“在授看来,主公离开蓟县已经太久了,而且温侯长女和甄氏已经有了身孕,再拖下去恐怕不美,而且昭姬离开我汉家之地太久了,有必要跟随主公返回……”

说道这,沮授突然收起了lps独有的笑容,变得正经起来,看向蔡琰。

突然被沮授盯上,蔡琰一阵紧张,时间不长,可是蔡琰深知沮授的不凡。

“不知昭姬对于北海郑玄有多少了解?”

郑玄?听到沮授的话,蔡琰轻松了不少。

说实话,她没见过郑玄,但是作为硕果仅存的大儒,蔡邕和郑玄虽然观点和挂念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关系并不差,而且在董卓下令迁都之前,蔡邕和郑玄一直是有通信的。

“郑公玄,乃当世大儒,家父在世时,一直与家父通信,与家父不同,家父曾言郑公玄比起他本人更为机变灵活,且郑公玄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

听到蔡琰的回答,沮授笑了,刘平也懂了,对于沮授为什么笃定郑玄愿意收蔡琰为义女一直有些疑惑的郭嘉和田豫,在此时也流露出了恍然之色。

原本的所有疑惑,和不解,都因为蔡琰的那句话得到了最好的解释。

蔡琰没有说,但是蔡邕可是出了名的老顽固,对礼法,礼教极为看重。

沮授和郭嘉两人那个钻汉律空子,不立正妻,而娶两平妻的想法,如果被蔡邕知道,估计蔡邕能掀了棺材板出来骂人!

可是,郑玄这厮,就不一样了,说好听点是灵活机变,能顺势而为,说的不好听就是见风使舵,无组织,无纪律,无原则。

虽然并不能就此说他人品不好,但是比起同样经历过党锢之乱的文人,在一些坚持和风骨方面,郑玄确实很难称得上典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