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铁律铁则打破才好(1 / 2)

加入书签

第2站【璀璨的银河】

这样的问题,不需要专业的望远镜。

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个人经验做出判断。

在夜空中恒星的分布在各个方向基本均匀,唯有在银河的方向,恒星的分布才非常密集。

形成横亘天空的亮带。

不论在盛夏还是寒冬。

我们都可以看到【银河】。

很容易想象,【银河】的三维形态应该是一个扁平的‘盘状分布’。

【太阳系】就在【银河系】的‘盘面’上。

在地球的不同季节,我们在夜空中看到的【银河】便是这个【恒星盘】的不同分布。

我们是否有办法知道,太阳在银河盘中的确切位置呢?

依照直觉的判断是,我们应该测量所有【恒星】到【太阳】的距离。

这样就可以画出【银河系】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太阳在银河系中的坐标。

如何测定恒星的距离呢?

对于邻近的恒星,天文学家可以借助【视察法】。

地球围绕太阳转动。

如果天上所有恒星的距离都一样,那么在不同季节。

恒星相互之间的位置则完全不会发生变化。

但,如果恒星有远有近。

当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

近处的恒星就会相对整个【恒星背影】移动一个小角度。

我们知道,【日地距离】大约为1.5亿公里。

利用【三角学原理】,天文学家就可以计算出目标恒星到太阳的距离。

这种方法就被称作【三角视差法】。

【三角视差法】至今任然是人类所掌握的,最精确的天文测距方法。

但是【三角视差法】的运用要求观测者,精确测量恒星在【天穹】中的位置及位置移动。

我们之前提到过,笛古利用手中的仪器可以达到的最精确位置测量是1【角分】。

如果,我们简单的计算一下,就会发现笛古的仪器能够测量的仪器最远测量距离大约是7000倍【日地距离】。

这远远小于【太阳系】的大小。

更不用说,太阳系外,其他恒星的距离了。

直到19世纪上半叶。

天文学家,才真正有了测量恒星距离的能力。

这要归功于【量日仪】的发明与发现。

顾名思义,【量日仪】最初是为了测量太阳的半径。

它的构造和普通的折射望远镜类似。

不同的是。

【量日仪】的【物镜】从正中分成两半。

观测者可以调解两瓣透镜的相对位置,使得天体的像分成两瓣。

当观测者通过望远镜对准一小片星空的时候,分开的【物镜】会使得视野中所有的恒星都产生两个像。

观测者可以从中选择两颗恒星,另它们产生【重像对齐】。此时,两片【物镜】分离的程度,就代表了两颗恒星在【天穹】上的【角距离】。

为了精确测量相对背景恒星的周年时长。

观测者需要测量多组恒星相互间的距离。

19世纪初,测量恒星距离,成了一顶吸引人的桂冠。

几位天文学家为此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最终是德国天文学家,弗里·德里希·贝塞尔摘得了这项荣誉。

第一颗被测量距离的恒星,被称作【天鹅座61】,是位于【天鹅座】的一颗暗淡的恒星。

贝塞尔测定它的距离为10.3光年,和现代精确测量的数值差别不到10%。

然而,相对银河盘的尺度,10光年依然是一个非常小的距离。

利用这种方法。

天文学家无法测定更为遥远的恒星距离。

无法确定整个银河系的结构。

相比直接测量恒星的距离。

(本章未完,请翻页)

赫希尔提出过一个间接方法来研究银河系。

记录在银河不同部位的恒星数目。

这和我们确定银河系是盘状的道理差不多,假设,银河盘中的恒星分布是近似均匀的。

而太阳系呢?又正好在银河系中心。那么,想不通方向看去,恒星密集程度应该非常类似。

反之,如果太阳处在银河系的边疆。

那么,向银河中心望去,恒星应该非常密集,而与之相反的方向则不会有太多的恒星。

这是一项工作量巨大的研究。

赫希尔望远镜的视野只有几十角分,相比之下全天有40000多平方度,凭个人之力完成全天巡视绝无可能。

平方度(立体角度单位):在半径为r的球体上,取面积为πrxπr÷(180x180),它对圆心夹角是1平方度。

角度在圆上对应的是长度,而平方度在球上对应的是面积。

把一个圆平分为360份,每段弧对圆心的夹角是1度,即半径为r的圆,取一段长为πr/180的弧长,它对圆心的夹角为1度。

平方度的概念也是一样,只不过平方度对应的是面积。

由于球的面积是4πrxr,全天平方度的公式是4πx(180/π)2

所以,一个球体有4x180x180÷π≈41252.96平方度

当然,这只是恒星与我们的三维距离,其他维度我们先不考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