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6章:蜀隋秦三国分唐(下)(1 / 2)
第2516章:蜀隋秦三国分唐(下)
李白《蜀道难》中曾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而阳平关就是入蜀的第一难。
不同于函谷关、武关等古关,阳平关其实是一座新关。
据《三国志61武帝纪》载,曹操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七月征讨张鲁时,张鲁的本意是收兵封仓,献城归降,但是张鲁的弟弟张卫及部下将领们却极力反对。
张鲁迫于压力,命张卫等人“横山筑城十余里”,据守“阳平关”。曹操在此地久攻不克,遂率部退还。
这才是史料中首次出现阳平关的记载。
这一世张鲁都没当过汉中太守,阳平关自然不是他所建,而是李孝恭。
当初董卓身死,杨坚急着掌权,而一旦其军政大权在手后,第一盯上的必定是汉中的李孝恭。
杨坚势大,李孝恭不敢与之力敌,只能趁着杨坚急着排除异己,无暇他顾之际,于散关和安阳交界处的两山之间新建一关,也就是平阳关。
李孝恭所建的平阳关,三面环山,两水盘护,北边是秦岭山脉,南面是大巴山、米仓山,嘉陵江水依镇而过,可谓是易守难攻。
初建的平阳关其实很简陋,毕竟李孝恭也没有那么多资源来建关,直至后来经过李世民的数次扩建,才形成了如今的规模。
如今平阳关,南北宽约两千米,周长约七千五百米,城内有东、南、西三个城门,分别命名为镇江门、定军门、拱汉门。
望着巍峨的阳平关,蜀国使者张松,心中止不住的惊讶。
没来阳平关之前,他还觉得别说是剑门关、白水关这些险关了,阳平关甚至都比不上绵竹关。
可来了之后他才知道,阳平关之险,哪怕在雄关众多的益州之中,也绝对是排名前几的存在。
据张松观察,益州所有的险关之中,也就只有剑阁能稳压阳平关一筹。
现在张松总算是明白,刘裕为何对阳平关志在必得了。
毫不客气的说,这一座关卡将会决定汉中的归属。
阳平关归蜀,则汉中归蜀。
阳平关归秦,则汉中归秦。
一念至此,张松只感觉身上压力倍增,毕竟对于他来说,这次任务绝对不能失败,万一失败的话他也没脸继续效忠刘裕,只能以死谢罪了。
张松在蜀国可是三朝老臣了,刘嫣还活着时,他就已经身居高位,后来刘裕继位,他也同样备受信任。
可随着刘季的崛起,刘裕的处境也愈发艰难起来,大量益州世家都背叛了刘裕,转而投入了刘季的麾下。
张松虽坚持到了最后关头,可终究还是倒向了刘季,背叛了刘裕。
本以为这件事会到此为止,却不想刘裕竟在最后关头,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咸鱼翻身,彻底取代了刘季。
任谁也没想到会变成这样的局面,而之前背叛了刘裕的那些人,处境一下子也都变得尴尬了起来。
毕竟说一千道一万,无论他们有什么理由,都是已经背叛国刘裕的人了。
可如今刘裕却王者归来了,又会如何对待他们这些叛徒?
对此,包括张松在内的所有叛臣,都感动无比的忐忑。
刘裕对于这些叛臣自然是极为愤恨的,毕竟他没有对不起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可就算如此对方还是背弃了他,他心中怎么可能没有怨念?
本来刘裕是准备将背叛自己的所有人全部罢官的。
可要是真这么干的话,蜀国官场必将迎来大换血,近二分之一的官员都要被裁换掉,对于蜀国来说无疑是一场大地震,而且他手下也没有那么多官员来替换。
最终刘裕听了苏秦的劝慰,决定放下心中的愤恨,选择原谅这些叛徒,毕竟谁让当初他连自身都难保呢。
刘裕的大度原谅,让张松、谯周、龚禄、程畿、庞羲、许靖这些叛徒羞愧难当,纷纷发誓绝不再叛,否则必不得善终。
刘裕自然不会信这种口头上的誓言,他暂时既然离不开这些叛徒,就算心有芥蒂也只能用他们,索性这些人还都要脸,叛而复降后的态度都还算不错。
张松也是叛而复降的众多蜀臣之一,如今刘裕命他为使出使阳平关,将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了他这個叛臣,这是何等的新任。
这要是万一失败的话,整个蜀国都会遭到动荡,那张松怎么还有连回蜀国?
所以此行对于张松而言,这次出使阳平关,最好是能说服李嗣源归降,其次是让李嗣源保持中立,可一旦李嗣源降秦的话,那他的下场只有死路一条。
“希望此行可以顺利些吧。”张松轻叹道。
可在表明来意,进入阳平关之后,即将入殿面前李嗣源之前,张松的心却咯噔了一声。
大殿前竟摆放这一座大鼎,鼎下堆满了柴火,而鼎内则满是滚油。
“李嗣源这究竟是下马威?还是已经倒向了大秦,准备活烹了我?”
张松心中有些犯嘀咕的想道,可见面后,李嗣源说的第一句话,就让他放下心来。
“蜀使此来是为了送死否?”李嗣源冷冷道。
张松心中反而松了口气,没有在第一时间杀他,说明李嗣源还未倒向大秦。
“非也,在下此次前来,是来和将军谈合作的,两家继续共抗暴秦。”张松镇定道。
“呵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