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零九章国宝中的国宝(2 / 2)

加入书签

作为西夏文物中的精品,它工艺精湛,号称“西夏第一牛”,如今已是夏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1996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定其为“国宝”。

后来在出国去意大利展出的时候,国内投保价值是两个亿。

当然,它要真卖的话,也许不值两亿,但是,以现在的华夏国情,也许会远远超过两亿。

不说其他,只是铜牛精细的侧面,就十分让人惊叹。

要知道这件鎏金铜牛”长120厘米、宽38厘米、高45厘米,重达188千克。

最重要的是它全身折射出柔和的金光,这种效果,一看就十分喜人啊。

还有,按照陈文哲对于艺术品的制作等级划分来看,这种作品肯定是宗师级的。

因为不管是神态,还是姿态,这只牛头无可挑剔。

它四腿呈内屈跪伏状;牛首高抬,神态自若。

两角弯出优美的弧度,颈部宽厚,体格健壮;

双眼炯炯有光,却又呈现温驯之态。

能够把一头大牛,制作到这种程度,让人一看,居然发现是一只正襟危坐的铜牛,这可不简单。

“鎏金铜牛”做工十分讲究,为模制浇铸成形。

腹内空心,外表通体鎏金,但因为时间太久,大多已经脱落。

现在只能根据依稀可见的斑驳,来想象它当年的辉煌与灿烂。

鎏金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金属加工工艺,起于先秦,至汉代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之后历代均有发展使用。

它的制作方法是:先把金汞混合物(俗称金泥)用“涂金棍”均匀的涂抹在器表,再用适当温度烘烤,使汞挥发,金滞留于器表;

后经洗刷磨压,发出光亮的鎏金层。

历朝历代的贵族墓中,多有鎏金之器作为陪葬。

由于鎏金工艺有一定的难度,只有技艺高超的工匠才能完成。

这件鎏金铜牛在西夏陵墓中的发现,说明西夏的金属冶铸技术和手工艺制作与中原的发展同步,具有较高的水平。

文物虽不会说话,却可以反映历史。

西夏人最初以畜牧业为主,因此,养的牲畜都是牦牛、羊、猪等。

直到李元昊建国之后,极力吸取汉文化,推动农耕文明的发展,西夏民族才开始养牛。

敦煌榆林窟壁画,出现的西夏农耕图中,就有“二牛抬杠”的耕田场景。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西夏人才有可能创造出鎏金铜牛。

因为彼时西夏人对于牛的感情,已经和宋人一样。

他们离不开耕牛的劳作,也离不开耕牛带来的物质成果。

鎏金铜牛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也是民族融合,文化融合的见证。

这么一直铜牛,彷制出来,还十分形象,肯定不简单。

而最重要的是,像这种等级的铜牛,这里还有好几只。

大大小小,金色的灰色的,都是牛!

只是从这些牛的神态看,就知道郑宇绝对用心了。

82中文网

wa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