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定策讨虏(1 / 2)
对于杨遵为首的弘农杨氏来说,刘预抛出来的条件,既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也是一次不可预知的挑战。
但是,此时已经容不得他们反对。
在华阴县的数万大军可是随时都能要人命的存在。
好在刘预并不是要把弘农杨氏全都给迁走,还留下了相当一部分人口在华阴。
等到处理完了此事之后,刘预就率手下居住到了另外一处杨氏的宅院中。
这处宅院正是当年西晋宰辅杨骏遗留下来的宅院,正好用来安置如此多的人马。
刘预此时还不能立刻进兵长安,需要在华阴继续驻扎。
因为前方长安的苟晞虽然已经以汉将的名义控制了城池,但长安内外并不稳固,还需要逐步平定。
而刘预就想在华阴继续收编这些豪强,用这些豪强的实力去填充关中。
“陛下,安定毕竟边塞之地,若是留着杨氏族人在沃野,从其身上收获肯定要大于在安定郡啊,为何非要迁移他们去安定郡呢?”
刚刚安顿好之后,侍中荀邃就有些疑惑的问道。
没有办法啊,他们颍川荀氏和弘农杨氏都是一样的豪门世家。
要是刘预能把弘农杨氏发配到边塞安定郡,那说不定以后就会把颍川荀氏给发配到不知道哪个边塞呢。
对于荀邃的心思,刘预也是很明白的。
“道玄可知道,为何刘渊当年不过有五万之兵,却能攻克两京,祸乱中原十余载吗?”
刘预并没有解答他的疑惑,却是反问道。
荀邃与刘预年纪相仿佛,对于刘预的心思立刻就有所觉悟了。
“臣觉得,应该是晋室昏暗,诸王之间争斗不休,才让刘渊有机可趁。”荀邃说道。
刘预闻言摇了摇头,然后说道。
“不,这未免想的太简单了。”
“那应该还有晋室君臣才德薄弱,不可能克制胡虏的缘故吧。”荀邃又是补充道。
“这都是些部分原因,还远远不够透彻。”
刘预取出一张文书,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雍州各郡的户籍大概。
这些户籍名册的文书,都是在长安的苟晞命人送来的。
“匈奴人之所以能以区区五万之兵,就祸乱中原十余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居于并州腹心之地,最近的地方离着洛阳不过百里余,骑兵突袭也就是以日之间。”
“当年魏武安置南匈奴,也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荀邃轻声的说道。
“这个我自然是知道,可是这种失误已经犯了一次,以后绝对不能再重新犯错了。”
对于荀邃的话,刘预也明白他的用意。
当年曹操收服南匈奴之后,因为中原人口大大减少,为了收敛税赋丁口,这才让南匈奴分为五部居住到了并州。
说到底还是因为人口问题。
“那陛下的意思,是想要用中原的人口,去填补边塞州郡的空缺?”荀邃说道。
“不错,朕就是这个用意。”
“可是,中原肥沃,边塞苦僻,恐怕民怨沸腾啊。”
荀邃担心的说道,别看如今弘农杨氏的杨遵等人已经答应了下来,但是安定郡毕竟离着弘农郡不远,而且杨遵占得了被赏识的先机,在安定郡可以占得大片肥沃的土地。
若是后来者,恐怕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哈哈,边塞苦僻不假,可雍州、并州还远远算不上什么真正的边塞。”
在魏晋时代,中原王朝对于汉九原、云中等郡已经完全放弃了,以至于只要临近这两个地方的郡县都会被认为是边塞。
以至于著名义子吕布的老家九原郡,都已经成了拓跋鲜卑的老巢了。
刘预继续说道。
“这天下之大,可不绝对是仅仅一个中原而已,自黄巾以来,中原大乱导致人口凋零,中原才有了人少地多的局面。”
“可是一旦将来天下安定,人口势必就要急速增长,等到了那个时候,再出现富者有四海,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时候,道玄觉得天下又该会如何呢?”
侍中荀邃听到这话之后,脸上表情立刻就是很难看。
他皱着眉头,认真想了一下,然后答道。
“恐怕又要有黄巾之祸,抑或是绿林赤眉之事。”
刘预听到之后,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
也不枉费荀邃跟随自己这么长时间了,已经得了自己三四分的‘真传’。
“不错,等到将来中原汉人数量大增,而土地却不增的时候,没有更多的土地耕种,也就没有能力养活家小,若是风调雨顺也就罢了,一旦遇到灾荒人祸,恐怕就是又一场血雨腥风。”
“到了那个时候,这些边塞蛮夷恐怕就要再一次卷土重来了。”
“说不定还要比五部匈奴还要难以对付。”
刘预一脸忧虑的说道。
这并不是刘预危言耸听,实在自从魏晋以来,中原王朝的威信就已经大大降低,再加上天时地利的缘故,周围的边塞民族都已经是拥有极强的兵力威胁中原。
历史上匈奴人败了,羯人杂胡紧随其后,然后又是慕容、氐、羌混战数十年。
而在这时期,一直以九原、云中郡故地为核心的拓跋鲜卑,却已经成长为了庞然大物。
等到拓跋鲜卑携带这草原王者的气势进入中原的时候,以慕容垂、刘裕这等一时之豪杰都已经不能招架了。
这还不算完,随后的柔然、突厥、高句丽等大大小小的势力一直威胁中原二百多年。
越是往后,这些边疆蛮夷就越是难缠。
所以刘预毅然决定,要趁着如今击败匈奴人的威势,进一步扫平周围的这些蛮夷势力。
“陛下,如今关中已经到手,岂不是应该休养生息,然后先去巴蜀,再图江东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