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2章 魏延之死(1 / 2)
魏延和杨仪闹得不可开交,马岱的选择至关重要。
马岱做梦都想回梁州,自然更倾向于杨仪。
杨仪得到马岱的支持,竟然先斩后奏杀了魏延。
文官杀武将,这可开了历史先河。马岱的选择,更是被蜀军将领孤立和排斥。
后人还给杨仪冠上了刀笔吏的称呼,更把这件事情当成了文武矛盾致死的源头。
这样一来,很多跟文人走得近的武将,都会被武将集团排斥。
马岱选择杨仪,就相当于断了后路。杨仪上位,不仅没有给马岱增加配给,反而贪墨军饷,让马岱只拿到了7成。
马岱不敢明着反抗杨仪,却在军中有样学样,迫使一部分蜀军将士逃离军营,落草为寇。
地方匪患严重,杨仪又不愿拿出贪墨的东西支持剿匪,于是就上表弹劾马岱。
马岱直接病退,把锅甩给杨仪。
杨仪是文官,对武将的态度相当不好。没有马岱的牵制,直接将军队的配给减半,既想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一时之间,汉中杨氏超过张氏成了第一世家。可是同比之下,匪患最严重的阳平关,却出现了十室九空的民不聊生惨象。
杨仪当然不肯承认错误,于是就不断的上表朝廷,弹劾军队的不作为。
蜀军驻汉中的将领孟达干脆起兵造反,杀了杨仪之后,就向上庸的司马懿投降。
秦军兵不血刃进驻汉中,并对杨仪的家族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洗。整理完杨家的产业之后,就获得了足够的经费重建汉中。
孟达任汉中太守,顶在了抵抗蜀军的第一线。
汉中险固,秦军却兵不血刃拿下,司马懿宴请孟达,询问其中的缘故。
孟达叹道:“诸葛亮拿马谡开刀,直接导致荆州世家对蜀国离心离德。我就纳闷了,诸葛家从青州入荆州,不仅站稳了脚跟,还获得了卧龙的美誉,这样的优待天下能有几份?后来荆州世家组团跟着诸葛亮到了益州,原以为可以杀出一条血路,结果却是接二连三的妥协。马谡的遭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诸葛亮为了安抚益州世家,从而妥协出来的平衡政策。可是诸葛亮忘记了一件事情,他能够倚仗的唯有荆州世家,处置马谡就相当于自断一臂。荆州世家伤心绝望,便不再支持诸葛亮。可是以魏延为代表的寒门,对诸葛亮的支持依旧存在。可是诸葛亮却不愿放下世家的骄傲,以为有魏延的支持会拉低一世家句逼格。诸葛亮还是低估了汉中杨氏的手段,杨仪杀魏延,其实就是清楚荆州派的寒门力量。这下好了,诸葛亮以为把汉中交给本地世家就可以高枕无忧,却没有想到世家的贪婪,直接将益州的门户拱手相让。同样是文人领兵,诸葛亮做事出于公心,武将虽有怨言,却愿意俯首听命。换了杨仪,直接断了驻军的活路。不知道蜀帝陛下此刻的心情如何。诸葛亮自己克勤克俭,就要求荆州派世家跟着他一起喝西北风。益州派看戏之余,顺便落井下石,汉中杨氏更狠,趁着荆州派寒门孤立无援,直接来个斩草除根。”
司马懿问道:“你这是什么意思?”
孟达回答说:“从表面上看,是马岱中了杨仪的离间计,才把魏延杀了。但是深层次的分析,马岱是梁州世家,即便是背井离乡到了汉中,骨子里的传承依旧是世家。杨仪同样是世家,跟马岱同属一个阶层。至于魏延,就是荆州派的寒门代表。寒门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跟着谁利益大,那就跟谁。世家对寒门的警惕一直存在。马岱愿意杀魏延,其实就是世家为了发展而挤压寒门的生存空间。马岱还是太年轻了,汉中杨氏灭了以魏延为首的荆州派寒门,又怎么可能放过同是外来者的马氏家族呢?”
孟达对马岱还是有怨念的。没有魏延的牵制,杨仪就不再需要马岱了,结果就是汉中杨氏全面扩张,马氏家族跟着玩完了。
马岱倒了大霉,孟达也无法独善其身。为了抗衡汉中杨氏的侵吞,孟达只能引导秦军进入汉中。
秦军进入汉中,立即对杨氏家族进行打压。怎料随军主簿杨修却收了杨家的好处,居然劝说刘正启用杨家。好处是汉中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秩序,至于坏处,杨修避而不谈。
雍州杨氏本来就已经尾大不掉了,杨修竟然还打算勾连汉中杨氏,倘若再加上梁州杨氏,咸阳就是杨氏的囊中之物了。
刘正为了打断杨氏的念想,故意给个机会,让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最后死于军法。
杨修在汉中杨氏的地盘上死了,雍州杨氏和汉中杨氏这才明白了玩火自焚的道理。
两家不再想着首尾呼应的事情了,秦帝刘正不允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