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一章 凡尔赛和约(十七)(2 / 2)

加入书签

“自京抵汉口之铁路,一事若成,则中原稳固。若有反叛,朝发夕至;若有饥馑,亦可调津口之粮。”

“黄河水道,二事若成,则黄淮安稳。悬于头顶之剑,已无大碍。”

“此二事若成,日后国库充盈如故,则以国库之银,无需动土地均田士绅之利,亦可移民百万千万,解天下人地之困。”

“陕人走西域、晋人走西口、京畿鲁人闯关东、闽粤下南洋,剩余几省,则可靠国库完成这两大工程后所存盈余,移民扶桑、南大洋。”

“是以,这北美均衡,是为将来移民有地;而贸易条约,则是为了将来移民有钱。”

“若有钱、有地,似也未必非要行均田政……”

这么一转口风,李欗心想这么说也不是不行。真要这么讲,那贯穿中原的铁路,就是第一要务了。

届时,若行移民政,必要有乱子,铁路修起来,乱子才压得住。

且日后移民转运,若有铁路,也方便许多。

众人七嘴八舌地讨论中,很快就有人提出了一个想法。

“殿下,这扶桑移民事,兴国公是有一套正规殖民术的,我亦看过。即地归国有、移民买地、卖地之金再多移民。”

“于垦殖殖民地的劳力,源源不绝,始终有新人来。而旧人得金银去买地垦殖,卖地之金银再拉更多的人前往,从而人不断绝。”

“那……是不是可以反其道而用之呢?”

李欗奇道:“何谓反其道而用之?”

那人道:“兴国公的意思,是去那边干活,然后得金银买地。那么,可不可以在这边干活,存了金银,去那边买地呢?”

“如今条约既要签了,天朝彻底拿下了贸易权。以天朝此时的纺、织、染等等工艺,又兼有印度之棉、南洋之米。”

“我看,二十年内,地球诸国,无可争竞。”

“那么,可不可以提升一下薪资,使之劳作五年,便可凑够船票,还能在扶桑买荒地百亩呢?”

“他们既走,自然不会缺人来干活。”

“而扶桑地,除了金银,我也实在想不出,短时间内还有什么工场,能够赚钱,并且给他们开出来足以买地的薪资。”

李欗闻言笑道:“若这么办,那还不如直接征出口税呢。征出口税直接做移民基金,不是一样?无非便是征了出口税,去了那边,直接授田。到头来,不还是又绕回了朝廷出钱授田的老路?”

“若朝廷授田……授田多少?若三百亩,朝廷又出钱,出牛马、出种子、出船票。”

“到了那边,又无甚劳役。便是要纳粮,难道还能运回京城?”

“如此好事,轮得到真需移民的佃农?”

“不说别人,便说京城子弟,那些庶子没有差事的,哪个不想借这机会,让子弟去到那边,得个三百亩田做子孙基业?”

“到头来,你看着吧,必是真需移民否则便要饥馑的,反去不成。而家里实则有些产业的,定要抢先去。”

“常言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看,英夷的手段便可借鉴,要么是被害的异端、要么是做契约奴不得不去的圈地无业者。”

“只要绕开英夷的问题:不得私人圈地即可。”

“至于说此时去扶桑挖金子……但凡家有二顷田,都无需洛阳城边,谁去?”

“是以,此事难就难在这。”

“前期来看,倒是好说,只要家在黄河水道上的,皆移。除非自己不去,这个不好作假。”

“日后来说,总不能一移便将一县都移走,一个不留。”

“只要留,便要甄别。”

“若朝廷真有分得清谁家是富户、谁家是佃农、谁家有产业、谁家无产业的手段……也不至于如今亩税才收这么几个钱吧?”

“这都分不清,你猜若朝廷出钱出牛马出种子,名额又有限,去了就有田,本地乡绅子弟庶子是不是要先充斥名单之上?”

“是以,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