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什么?锄头蓝宝石硌坏了(1 / 2)
“二东家,您把蒸汽机、炼铁之类的公司全都扔出去了之后,所有人都清晰的闻到了银子,甚至是金子的味道。看他们那趋之若鹜的样子,就像苍蝇一样,这是让人生厌啊。二东家,你这可都是独家买卖啊,给他们,未免有些可惜了。”
环球集团即将成立的消息,自然是瞒不过本地地头蛇的。
吴尚贤虽然已经离开,北上去做他的大买卖去了,但蜂筑和那些小股东们,还有此时正在和海宁交谈的几位管事,
对这几位管事的心思,海宁是心中有数的,无非是兔子没睡醒觉,眼红了而已。
针对这种和挑拨离间毫无差异的行为,海宁当然旗帜鲜明地选择了维护内部团结。
“我这买卖确实是独家的,不过那些人出价钱,无论是地皮还是税卡的撤销,也都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所以我们之间的利益交换,说起来还是很平等的。”
几个管事的面面相觑,半晌,当初接待海宁的那一位才善善的转圜道:“我们只是担心二东家受了冤枉气,并没有别的意思。但二东家既然觉得这买卖公道,那我们自然没有多话的道理。这是二东家蒙吴东主收留,却在这里招朋引伴,弄出偌大一场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盛会来,别人见了,难免在背后说三道四。吴冬主临走时,脸上就已经很不好看了。据小人所知,他和蜂筑曾经专门为此事密谋过好几天。二东主向来是个有本事的人,我等委实也是指望着,能够跟着二东主身后喝碗汤。”
他这话一出口,周围都是一片附和的声音。这样的场景在白山他们弄出亨茨曼铸钢法之后,就曾经发生过。
但这一次显然是更有诚意的。
当然他们的目的也显得更加明显了。
那就是也想在环球集团当中占据一个股东的席位。
不过这些管事的并没有多少财富可言。
撇开其中一两个个例以外,剩下的人当中有不少还是吴家的奴仆。
想也知道,他们是没有多少财力和资源去购买股份的。
所以他们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以茂隆银厂的名义去认购股份。这样一来,他们这群管事的或许还可以平静自身的地位,捞取到不少好处。
这在茂隆银厂内部,也算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可这其中还存在着一个问题,吴尚贤不在银厂里,谁又能动用得了茂隆银厂的名义?
似乎是猜到了海宁的担心,那位管事的抢先开口说:“二东家有所不知,我们这家银厂里,股份最高的其实是蜂筑。”
这话倒是把海宁给吓了一跳,没想到吴尚贤这个家伙,为了保证自身财富的安全,竟然心甘情愿把多数份子都送给了那个土著酋长。
不过,这还不是全部。
那位管事随后就丢出了另一枚巨磅炸弹,茂隆银厂的背后还有一位大老板。
那人是云南地方的一位官员,吴尚贤将整个银厂都投效在了此人的名下。
海宁知道,这种做法在明清时代是比较盛行的。虽然投效这个词意味着在法定名义上做了变更,但实际上只是一种托避而已,平时的收成肯定还是掌握在吴尚贤手中的,那位官员只是收取一些干股红利而已。
何况银矿这样紧要的资产,一般的官员也不敢在明面上接受。吴尚贤可以随随便便的变更靠山,并不需要太过顾忌。
这也就意味着,那位云南的地方官员,其实对银矿这边的事情也是没有话语权的。
考虑的蜂筑对吴尚贤的言听计从,海宁猜测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应该也与之类似。
这反而提醒了海宁。
就算蜂筑是大股东,他说话恐怕也是不管用的。
设置优先股,或者使用什么其他股权分离之类的花招,对于古代人来说,看来也不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
早知道他们这么有商业头脑,海宁就该玩些更狠的花招了。不知道现在后悔还来不来得及。
但不管怎么说,他不想再向另一方让利了。
说起来这群人才是他的第一批合作方。
但商业发展的规律,却时时刻刻在提醒他:随着自身实力的强大,第一批股东在以后发展当中的话语权会被不断的稀释。
刻意的与这个规律做斗争,虽说也不是没有办法,但只有和情谊深厚的人才值得这么做。
一群萍水相逢之客,另一群甚至曾经恶言相向过的家伙,显然都不必有这样的待遇。
因此,海宁只好笑呵呵的表示:他不想在茂隆银厂内部制造出任何混乱,尤其是股权方面的。
这话虽然说的模棱两可,但实际上是戳穿了对方的怂恿之词,作为管事之人不可能不清楚。吴尚贤才是真正的实际控制人。绕开他进行的任何操作,都必然带来巨大的争议。
既然已经被拆穿,那几位管事的自然也不方便多留。不过海宁还是在他们临走时,向他们严正的声明说:他的家谱依旧会如同之前约定的那样保护茂隆影音厂的安全,相关的矿业改良方案,也将继续在茂隆银厂发挥作用。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里,茂隆银厂虽然因为这些方案的实施而多次停工,但因为生产效率的提高,银矿不但没有减产,反而还多收获了两成银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