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壬申条约(1 / 2)

加入书签

考虑到海宁似乎一直很在乎与这些人的合作关系,紫金所能够采取的手法也只能极尽委婉之能事。

不过现在所能进行的谈判,也恰巧给她创造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一个星期之后,已经穿越波罗的海三国进入东普鲁士境内的海宁,收到了紫金连夜抵达北京的消息。

随之,原本参考俄国方案进行的谈判谋划出现了重大转变。

乾隆皇帝收到了海宁一方的崭新报价。

“朝廷允许环球集团另设一家东印度公司,参照欧陆体例,许以募兵、交战、媾和之权利,但所经略之土地人民,将正常缴纳赋税,所降服之国度,必须承认大清之宗主权。”

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对扩充藩属国的数量非常感兴趣,对于欧洲各国最近所流行的殖民公司也小有了解。

而且据他所知,殖民公司虽然会分发红利,缴纳商税,但却极少有依照中国传统缴纳赋税之说。

而农业赋税是中国历代朝廷的重要财政来源,因此也颇为乾隆所看重。相对于有名无实的藩属来说,能够收取赋税的地皮,显然更有吸引力。

因此他果断地同意了第一条。

而第二条内容则是基于第一条的。

“清廷允许大清东印度公司,在本土和各藩属国境内采购货物、招纳人员,从事各类合法经营。而东印度公司则承诺说服其他基地协助清廷讨伐准噶尔部。”

准噶尔部在康熙时期遭受重大打击,但如今还在苟延残喘,乾隆也一直想继承先辈遗志,将其彻底消灭,但迟迟找不到用兵的绝佳机会。

不过,从海宁一方在谈判时提供的地图来看,他们完全可以从波斯、俄国以及哈萨克夹击准噶尔部,如此一来胜算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所以光是这一点,就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乾隆的判断。

只是,打通商贸同样会引发君主关于渗透的担忧。而且,人口在封建帝王眼里是极其重要的帝国根本,招纳人员一条显然存在动摇这一根本的嫌疑。

所以他不能不再小心谨慎地思虑一二。

为了打消乾隆的顾虑,紫金不得不让谈判代表们作出解释。

采购商品虽然是可以牟利,但招纳人员却是为了壮大之后谋取更大的利润。

无论是移民拓殖还是充实武装,对于获取新的税源地,以及加强新税源地的控制都是有好处的,同时这也是欧洲各国常做的事情。

至于参与各项经营,一是为了防止内陆商贾们抬价讹诈,二是为了让大清子民见识一下西陆技艺,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乾隆是个有博大胸怀的,对于这一点给予了肯定。但出于防范考虑,他还是摆出了坚持的姿态。

紫金不得不做出退让,双方就此达成妥协,东印度公司在大清本土的经营,主要以西方技术为主。

乾隆显然不认为东西方的差距有多大,甚至无所不有的天朝还遥遥领先于西方,因此只要限制住东印度公司的生产方式,不但极大地削弱了他们盈利的能力,还基本上遏制了他们对内渗透的路径。

只要他们同内地的工匠和商人,使用的不是一个方法,那么他们就没有共同的语言去交流。

至于官府,那种没有钱就寸步难行的地方,又何必惧怕一群失去盈利能力的穷鬼呢?

所以他最终丢开了那些担忧,同意了海宁一方的请求。

之后,他们又就其他条款进行了商谈,比如东印度公司的驻地选在哪,如何与清廷的“海关”进行交涉,招纳人员的具体数量是否有必要进行限制,藩属各国又该如何通知,如何配合东印度公司等等具体细节,都在这一讨论的范畴之中。

这番讨论持续了许久。但诚如之前发生的那一幕一样,缅北地区在收到大致的消息之后,风向就又一次发生了剧烈的改变。

听说大清东印度公司是单独设立之后,原本还想从中捞一笔的土司老爷们无不是哀嚎一声。

这时他们才意识到,朝廷的大义名分根本不可能落到他们身上。在乾隆皇帝的眼里,他们这些小小土司根本就是不值一提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