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孤身念旧乡,脱险现惊变(1 / 2)

加入书签

徐子墨慢慢走进竹林深处,虽然这么多年没有回到这里,但是那种悲愤与依恋的感觉却深深地刻在他年轻的心里,仿佛这里的每一根竹子都对应着当年死去的一个乡亲。

徐子墨甚至感觉自己能叫出每一根竹子的名字,在微风中摇曳的竹竿又仿佛他们欢迎自己回到故乡。

刘子晏在竹林外栓了马,静静地跟在徐子墨身后不远处,不想打扰他的心情。

到了竹林中央,有一片空地,空间显得空旷起来。

徐子墨知道,这里是当年清徽掌门超度亡魂的地方。

那一刻,死去的冤魂在他们周围站立哭泣,正如身边这片竹林一样。

徐子墨抬头望着竹叶间显露的天空,小声说道。

徐子墨:“爹,娘,老师,乡亲们,我回来了。”

五年间,徐子墨从未抛弃过复仇的想法,这股信念又恰恰是他坚持与奋斗的力量源泉。

从最初的孩童,成长为学有所成的翩翩少年。

此时的徐子墨,既像一个学成归来的学子,又像一个衣锦还乡的故人,想要向亲朋好友诉说这几年的所见所闻与喜怒哀乐,甚至是神采飞扬地炫耀一下这些年的得意与成就,然后欣然接受乡亲们善意的肯定与赞扬。

但是现在,却又无从说起,无人倾听。

身边,也只有风吹竹叶的沙沙作响,与竹影摇曳牵动土地的咯咯声。

还有一丝死气,在空气中游荡,仿佛在控诉曾经的惨状。

一股孤独感,在徐子墨的心头油然而生。

那一夜父老乡亲的惊恐悲痛,老师于滨的视死如归。故友言明的无奈与决绝,都在他的脑海一一浮现。

对复仇地渴望,越发强烈地在心头激荡。

徐子墨紧握双拳,微微颤抖。

刘子晏见状急忙上前,扶着徐子墨的肩膀。

徐子墨稍稍缓合下心情,微微低头。

这时,竹林外传来细细簌簌的脚步声,很慢很慢。

可以猜到,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至少数十人。

他们好像在有意识的压低脚步声,缓缓将二人远远地围住。

徐子墨也听到了,用手掌轻轻拍了拍刘子晏搭在自己肩膀上的手。

徐子墨小声说道:“有埋伏。”

刘子晏心头顿时一紧,凡人之躯的他从未学过法术,自然没有听到远处的脚步声。

只见大概七十多个身披南汉官军甲胄的兵士,头戴竹编大帽,脚踩乌纱千层靴,手执碗口粗细的混铁长枪。那些人轻轻挥动着红缨,向二人逼近。

眼见包围圈成形,那群人纷纷缩小围拢,向二人锁去。

这时,领头的那人说道。

“喂!你们是什么人!”

换做是平常,徐子墨自然会选择以死相搏,不管这些人究竟是不是仇人,既然在此地埋伏,那十有八九与五年前的那些人是一丘之貉。

就算自己寡不敌众,也可以运炁,破空乘风而去,这些凡人是万不可能将自己捉住。

但是现在有清徽掌门的告诫在先,所以自己绝不可能动用炁体法相。

另外身边还有刘子晏,他虽然在蜀山学得几年上等武学,可毕竟是少年之躯,敌人又多,必然撑不得多久,万一伤着了自己这唯一的朋友,那徐子墨无论如何也不会原谅自己。

刘子晏伸手摸了摸背后行囊里的小匕首,那是他日常的防身之物。自己行走江湖多年,靠着这把匕首多次化险为夷,这一次刘子晏也想靠它放手一搏。

徐子墨深呼吸一口气,调整一下心情。

刘子晏小声说道:“一会我能杀出一条缺口,你就从那冲出去,马栓在外面,我断后。”

徐子墨没有说话,只是在脑海中思索着对策。

一个手拿令旗的人,缓缓走上前,大声吼道。

“你们是什么人!问你们话呢!”

刘子晏伸手就要拔刀,却被徐子墨突然打断。

徐子墨满脸堆笑,满是不好意思。

徐子墨转身,面向那领班小将说道:“哈哈哈,这个不好意思哈这位军爷。”

徐子墨:“方才我和刘兄见这竹林风光,便想吟诗作对。”

徐子墨:“在下不才,实在想不出来对策,沉着思索,所以没听见军爷的话。”

那小将上下仔细打量着两人,那眼神中仍旧是怀疑与凶狠。

“我问你俩是什么人!”

徐子墨急忙赔笑道:“回军爷,我俩自平阳来,都是读书人。”

小将有绕着两人缓缓转了一个圈,见两人身上没有带兵器,模样也确实像读书人。

“伸手我看看。”

二人伸手,给那小将检查。

翻看过后,没找到有劳动或者使用兵器所留下的老茧,领队小将便稍稍放松了警惕,眼神也柔和了许多。

“我看你们二人细皮嫩肉,文质彬彬,倒也像是读书之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