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困难重重的东征(1 / 2)

加入书签

“我很意外,你能这样想问题和看事情。既然你问了,我就给你说说。”穆平表情开始严肃起来。

“决定东征以后,在国师的建议下,圣上与南川国达成协议,南川以附属国的身份正式上表,请元乾出兵,并承诺由南川国支持粮草,以缓解进攻东鲜时粮草物资运输的困境。

原准备一年后再发兵。没想东鲜收到消息,未出三个月,先发兵占了元乾东北的几座重镇。无奈之下,元乾一面调集兵马防御,一面抓紧整军备武。

半年后,正式东征。

圣上命太子监国,自己御驾亲征,起了十五万大军,号称二十万,四员开国老将护驾,秦迟掌帅印,带十六员总兵,杀向东鲜。”

任归说到:“自己仓促起兵,敌人准备充分,先手已失!”

“出兵以后,发现问题更多,主要有三:一是地型和粮草,东鲜多山,很多城池都是依山而建,易守难攻。道路崎岖不平,运输困难,运输粮草的队伍,还经常会受到当地武装和东鲜军队的袭击。每次大军都要等上相当长的时间,把粮草备足才能继续前进,严重影响了行军的速度。”

任归问:“南川不是答应解决粮草的?”

“东鲜封住了南川陆上通道,西济封住了海上通道,所以南川的粮草也运不过来!”

穆平叹了口气:“刚刚说了第一个困难,这二来就是天气。东征打了几个月,进展缓慢,现在东鲜已经入秋,天气渐凉,昼夜温差很大,元乾的军队都是南方过来,很多人完全不适应。而且,现在军队都是穿着夏装,夜里寒凉,很多士兵都生了病,棉装的补充也需要时间。”

任归听得眉头紧皱,看来这东征遇到的问题还挺多,并没有那么简单!

“这三来,是军队,东鲜的军队从前朝开始,一直处于战时状态。这些年虽然没有与我朝开战,但他们北战齐丹,南战南川,兵将的战力保持的不错,又占着地利。刚刚我与包舒的对话,你也听了。我朝现在的优势是骑兵,平原机动部队,放眼天下,还无人可与本朝抗衡。但步兵训练和实战都不足,偏偏东鲜又多山城,我朝军队的优势发挥不出来。”

任归叹了口气,“听将军所言,这东征我元乾并无优势。圣上为何一定要打这场仗?”

“圣上这些年执政,国内政通人和,与建国之时相比,国库充盈,国力日盛。但我朝周边也崛起了几个国家,东北的东鲜,西边的土厥,北边的齐丹,都对物产丰富的中原虎视眈眈。所以,此次东征,也是为了杀鸡儆猴。现在看来,此次东征,如果获胜,元乾可以震慑各国,天下太平。如果失败,原来周边蠢蠢欲动的各国,看到元乾羸弱,有可能会群起瓜分元乾,则元乾有灭国之危。”

“凡战者,战则必胜,打没有把握的仗,确是危险!”

“圣上仍有当年的雄心,想把前朝没有做成之事完成,扩充我中原版图。这些年,他也一直在找机会,若不是朝臣反对,可能早就对东鲜动手了!”

任归点点头,“将军,所以我朝胜在整体实力,但在具体的军事上,其实并不占优势?”

穆平摇摇头,“战争打的是整体实力,具体的战役上,军队的实力、训练、战场判断、将领能力可能更重要,但想赢得战争,就不只是这些了,这与决策者的决心、国家内外环境更有关系。”

“但是,如果每场战役都不能胜,如何赢得战争?”

“自然不能每场战役都不胜,应该说是在水平相当情况下,双方互有胜负,看最后谁能不犯大的错误,坚持下来……”

“这是将军的个人看法?”

“不,这是我朝国师宫沛的观点!”

任归点点头,“按目前的进展情况,预计何时可以完成东征?”

“东征的目的是灭了东鲜国,我们现在已经攻入东鲜,下一阶段,要攻下其在北方的陆上三个重镇,就可渡江攻其都城!估计还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

“恕我直言,将军,必须速战速决,如果拖到冬季,这场仗就再无胜算!”

穆平再次抬眼看了看他,“确实如此,但目前的进展,不容乐观!”

任归此时站起来,施了一礼,“将军,第三个问题,可能有些冒犯,还请见谅!”

穆平摆摆手,“我把你当成自己人,你但说无妨。”

“将军说要培养将领,去除军中已有的弊病。如果目的只是培养自己的私军,培植自己的力量,这第三个问题您就不必答了。如果不是,请问将军,您目前只是中郞将,您有何依仗,可以做到这些事情?何人会支持你?”

“任归,你好大胆子,就算是你救过将军,怎敢在将军面前这般嚣张?”穆良在边上听得火起,大声训斥到。

“将军,前面我已经把话说了,是您让我直言!”

“你……”穆良正想再说,穆平挥手拦下。

“任归,你今天所问的几个问题,确实让我刮目相看,我原来只知你作战勇敢,没想还能考虑这种层面的问题。本来,这种事情我是不必与你说的,这军中知道内情的也不多。今日既然谈到这些,我想,我今后可以不只是把你当成我的救命恩人来看待,你可以成为我倚重之人。所以,我与你说一说!”

“将军,不可!你对他还不了解!”穆良有些急了。

“我看人,有这份自信。”穆平语气平静。

“任归,我姓穆,出自穆王府!国师宫沛,是我的老师!留意和挑选青年将领,就是国师授意我做的!”

“国师不是军中之人,如此作法,难道不怕圣上怪罪?”

“有些事情,你可能不清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