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栗里访陶得真意 东林寺中夜谈深(1 / 2)

加入书签

几千里的水陆行程,几个月的晴阴风雨,白居易一行在初冬时节到了江州。江州辖浔阳、彭泽、都昌三县,州治在浔阳。

白居易站在船头上,遥望着浔阳城的西郭门,只见一艘朱漆大船驶出郭门,迎面而来。船头有人高喊:“喂,对面船上可是白大人吗?”

听到喊声,陈小安忙声答道:“哎,正是我家主人,白大人。”

白居易一看这豪华的大船就知道是江州刺史催能大人到了,白居易高声喊道:“君公您好,我是白居易。”

“白大人您好,催能因公务脱身不得,有失远迎请多多包涵。”

“岂敢岂敢,有劳史君大驾,下官感激不尽。”

刺史催能出郭相迎,白居易真是感激。

“白大人一路颠簸,很是劳苦,请快快到我船上来安歇。”

两船相靠,白居易有陈小安扶着登上了催刺史的大船。

催能与白居易见过礼后,进船舱分宾主坐下。

白居易说:“下官何德何能,敢劳大驾出郭相迎,真是受之有愧啊。”

“白大人,恕我直言,催某虽然不才,却自视清高。让我佩服的人,当今世上不多,你长恨歌主就是其中之一。我佩服你的才学,你的才学天下有闻。佩服你的忠正,为人臣忠言直谏。为官关心庶民疾苦。下官远道相迎实是出于一片诚意。”

“多谢多谢,以后还请您多多关照。”

“哪里话?你我一同共事,凭你白大人的才学,说实话,还需要你多多辅助,为江州百姓造福。”

“好,承蒙崔兄不弃,白某甘愿效力为江州百姓做点好事。”

“能与白大人共事是我崔某的荣幸,今后我们还需要互相关照。”

白居易与崔能二人一见如故,彼此很是投机。夜晚,崔能又在史君府上为白居易等设宴洗尘。

崔能对白居易的照顾可谓周到了,白居易的住宅紧邻大江,背靠青山,远离闹市,依山照水,花映树掩,清净幽雅。

江州,江州左有匡庐,右有江湖。土高气清,人间佳境。

刺史崔能勤政廉洁,办事干练,下属群吏各司其职,绝无懈怠。只有白居易,司马一职实属清闲。琐屑小事崔能不许任何人打搅白居易,他是有意创造条件成就白居易的大事。

自离京城长安算来也有四、五月了,白居易也已经想开了,既来之则安之。无须为世事烦恼,又无案牍劳神。

何不纵情于山水,逍遥于诗酒呢。所以江州司马任期,白居易对浔阳的名胜,如郡南楼、山北楼、水湓亭、百花亭、凤篁、石岩、瀑布、卢宫、源潭洞、东林寺、西林寺一一走访,江州的泉、石、松、雪尽在足下。

一个冬天就这样过去了,江南的春天又来的特别早,若是在北方,二月里仍然春寒料峭,可是在江南却早已草长莺飞了。

庐山的西北有座柴桑山,西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乡就在柴桑山下的栗里。

这一天,白居易带着陈小安去拜访陶渊明的故乡。

披着和煦的阳光,主仆二人沿着山间的小路向栗里走去。

路边的树木已经染上了新绿,山草已经铺满了地皮,整个庐山显得生机盎然。婷婷地鹤立于青草丛中的是干枯的野菊,春风中还在高扬着生命的旗帜。

看着这一株株永恒的野菊,尤其是枝头抱香的花瓣。白居易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柴桑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是那么亲切。

他仿佛看到了当年陶公弃官归田时留下的足迹,农田里依稀有陶公荷锄耕耘的身影,村头的那五棵古柳下白居易听到了陶渊明与乡邻的谈笑,还有那快巨石,上面仍可以嗅到陶渊明醉后留下的酒香。

在栗里,白居易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银须飘洒,面色微红,双目有神。

白居易上前施礼:“先生,这村里可有陶姓人家?”

老人很和蔼地说:“有啊。”

“可是西晋陶公的后人?”

“客人您是?”

“在下白居易,景仰陶公已久,前来故里拜访。”

“五百年,人世沧桑,哪还有遗迹呢?”

“每当读陶公的诗文时,心中就油然而生敬意,多年来一直想来亲自瞻仰一番。”

“官人在何处公干?”

“江州府,司马。”

“老夫久在栗里,不怕得罪白司马说,前来凭吊的有两种人:一种沽名钓誉者,做做样子给别人看;再一种是内心彷徨,来此寻一些自我安慰罢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