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金猫失踪(1 / 2)

加入书签

满庭芳词: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

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

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

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话说鲍太守看见巧儿和李柯在一起,心里非常高兴,不由得就想起自己年轻时的往事来了。

原来这鲍太守自小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尤好岐黄之术。青年时在龙山中遇见一隐士,遂拜其为师,学会了高明的医术,艺成后游学四方。因为他德高望重,被举孝廉,做了官了。后来累迁最好调到南海任太守。

他到了岭南之后,在不影响公务的情况下,依然在给下属以及附近的居民进行诊疗服务。他经常到罗浮山采药,发现罗浮山环境优美,是个好地方,就决定以后退休后到这里颐养天年。他就让夫人在这里开了一家小酒楼,送女儿到惠州姥姥家读书。他的名声好,技术高,当地居民请他看病,为了方便,他在罗浮山东坡搭了几间草房,免费为人送医送药。

在罗浮山期间他遇到了在此隐居的一位老武术家。老人收鲍太守为关门弟子,鲍太守跟随恩师学艺一十六年,尽得老师真传,其看家本领就是三十六路天罡刀,鲍太守后来在深山里得到这支玉箫,他把天罡刀衍化成玉箫了,武艺更加出神入化,成了他的看家绝技。后来老师到外边游山玩水去了,从此与老师就没有了联系。

这鲍太守看似一个大官,实际上是个隐居的高人。他只有巧儿这一个女儿,爱惜倍至,是心头肉,掌上明珠。他在巧儿五、六岁时,便较女儿读书写字。

这巧儿特别聪明,一学就会,因为没有小朋友,她便一个人游荡在山野中,终日与野兔花草为伴。

一天清晨,巧儿早早起了床,正在朝霞漫天的花丛中游戏,忽然发现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个人在专心的练习武艺,动如猿猴,敏如燕,闪展腾挪的非常好看。巧儿顿生好奇之心,走近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巧儿生来好动,看到高兴处就又唱又跳,也学习爹爹一样打起拳来。看官你也别说,这样过了十天半月,倒让她耍的有模有样的了。

这一日,鲍太守在东屋打坐,巧儿看到一枝精美的玉箫,这支羊脂玉雕琢的长箫不仅是一件稀有的乐器,而且是一件防身的兵刃。鲍太守一生闯荡江湖,威震四海,全凭这件奇门兵器呢。

看官看到这里可能认为写书的在乱讲,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怎么会认识玉箫这种高雅的乐器?说书的确实没有糊弄大家的意思,小说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一个情理还是要的,这是题外话。

巧儿虽然年幼,悟性却高过常人,原来鲍太守本身除了精通医学和武功之外,还擅长韵律,从巧儿四、五岁时便开始教习乐理及相关知识。所以今天一看到这件东西就认识是枝玉箫。

说来也奇,巧儿一见此物便爱不释手,巧儿拿起玉箫就要吹上一曲,忽然又停住了,重新将玉箫包好,望东屋走去,到门口伸头望屋里一看老爹爹还在假寐。

复折身回来,把玉箫望背后一插,连跑带跳就到了村头的小桥边,急忙从背后抽出玉箫,深吸了一口气,就吹奏了一曲满庭芳。

高亢的箫声顿时传遍了寂静的小山村,巧儿是一曲接着一曲,一连五、六个曲子。

巧儿幼稚的脸上已经渗出了许多细小的汗珠,这时鲍太守睡梦中听到庄外传来箫声,心中诧异,此地只有我一家人,并无别人,今天怎么会有生人到来。

从箫声听来,还有几分熟悉。因此,鲍太守走出庄外要看个究竟。

刚到庄头,就看见桥上有一个小孩,仔细一瞧,原来正是爱女巧儿。巧儿一看爹爹到了,立即连跑带跳的扑到爹爹怀里。要爹爹把这枝玉箫送给她。

鲍太守知道巧儿天赋非常高,而且还极有胆量,就把平生所学悉数传给了巧儿。

巧儿长到十四五岁时就尽得鲍太守的真传。不要看巧儿是个女孩,她已经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医术、武术瑜珈和各种武术器械没有一样不精,特别是那枝玉箫,更是练的出神入化。就连鲍太守也称赞不绝,常常说,如果巧儿是个男子,那一定能够成为一代宗师。

鲍太守看巧儿已经长大成人,一心想为女儿找个好人家,所以,这两年也有意到山外转转,就是为了女儿的终身大事。当那一天看见李柯之后,鲍太守已经有了想法,看官已经知道了,在此就不须多讲。

且说这几日鲍太守为了准备给天竺客人的礼物,也着实动了不少脑筋。说起来也真难为了他,表面上看他穿的漂亮,做的官大。实际上当时的工资并不高,一个月也就是三两银子,有时还拖欠不给呢。这鲍太守又特别清廉,公家的便宜是一点不沾,正是两袖清风。

她夫人开的酒楼实际也赚不了几个钱,原因也很明显,这罗浮山是个旅游胜地,可是当地人几乎家家都在做生意,酒楼、茶社特别多,这鲍夫人又没有帮手,生意怎么会好呢。

鲍太守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硬要充好汉,他开始琢磨巧儿和徒儿手里的两样宝贝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