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五章 我对将最高的研究指挥权交给他们持怀疑态度(2 / 2)

加入书签

何况此时论起对于N-S方程在气象学中的应用,放眼世界已无人能超越他们这对小夫妻,尤其是秦克,已是货真价实、堪称全世界第一的流体力学大宗师了。

哪怕高空气流是低粘性、可压缩流体运动,也不妨碍他运用经过宁青筠特殊优化后的N-S方程来进行预测。

光是凭着宁青筠和LV4微光的辅助,秦克就有十足的把握能在期限内解决掉这个大难题了,若是欧洲气象中心的研究人员、学者教授们能按时完成他安排分配的任务,那解决这个项目难关的时限甚至能压缩到八天之内。

这八天里还考虑了他和宁青筠要花一天飞返夏国、在长途航班里工作效率降低的因素在内。

“搞定。”秦克很快就完成了详细的分工安排及计划,让宁青筠看过没什么新的意见后,便直接发给了古德伯格教授的邮箱。

想了想,秦克决定还是给古德伯格教授打个电话吧,一来可以提醒他查收邮件,二来也可以让他尽快安排一次视频会议,落实这次的分工安排和研究计划。

……

欧洲气象中心。

古德伯格教授自瑞典回来后就一直在等着秦克的后续计划安排。为了不浪费时间,他强迫自己继续埋头于手头上的研究工作中,但心里总有些不踏实。

不只是他,其余研究人员,包括霍兰德教授等都有些紧张又有些忐忑。

毕竟他们心里都清楚得很,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秦克和宁青筠拿出可行的计划、并且尽可能地在接下来的十几天里取得可观的成果,根本就是强人所难。换了他们,光是看完那些庞大的资料就得十几天了。

但现在除了将希望寄托到秦克二人身上外,他们实在已束手无策。

时间就在紧张与焦虑中一点一滴地流逝,明明才过去了一天半左右,众人却像是过了一年,团队内部也出现了不少怀疑与否定的声音,或者是“干脆放弃吧”“办不到的”之类沮丧的话语。

尤其是秦克当时给出的回复是“尽快”,却没有明确的时间节点时,众人更是心里没底。

这也助长了消极的情绪在团队中蔓延。

古德伯格教授为此深感忧虑,他干脆放下自己的研究成果,召集给团队里所有人,灌了一次心灵鸡汤。

他举的例子就是秦克和宁青筠曾在今年年初,只花了三天时间就解决了材料学上的一个大难题,使得一种名为“J-92防波堤”的防洪堤坝方案绝处逢生。三天能解决材料学的难题,那十几天里解决我们的难题不也很有可能吗?

但他也知道自己举的这个例子有点苍白,毕竟秦克和宁青筠是曾参与过“J-92防波堤”的研究工作,有相当的基础,但接触这次的合作课题却是首次。

众人的反响也是如此。虽然多数人都默不作声,但那些请来的外援们对于欧洲气象中心居然如此重视秦克和宁青筠,多少有些不满,毕竟作为欧洲第一流的顶级教授,却要听从两个年轻人的领导和指挥,哪怕明知对方是拿到了诺奖的大科学家,但资历、国籍、年纪的差距,还是让他们的心里颇不舒服。

就在这种焦灼的状态中,古德伯格教授接到了秘书的报告,不由眉头大皱:“又有媒体来采访了?”

欧洲气象中心是科学与技术合作的国际性组织,并不是什么保密部门,也不隶属于任何一个国家,甚至整个气象中心只配置了两个保安而已,防盗靠的都是智能化的门禁系统。

在欧洲这样媒体自由度极高的土地里,媒体想来采访并不需要申请,只要不进入研究办公室等核心办公区域,就拥有采访自由,别说身为首席科学家的古德伯格教授了,就算是理事会的主任菲格雷多,对无孔不入的媒体也无可奈何。

而研究人员除了不能在媒体面前泄露有保密要求的研究内容外,是可以自由接受媒体采访的。

古德伯格教授对此深感烦心甚至有些恼火,目前研究团队里消极情绪弥漫,一旦经过媒体大肆报道,欧洲气象中心必然会遭受到来自欧洲民众的诸多非议与庞大压力,承受最大压力的自然是他这个首席科学家。

“我去采访现场看看,你去报告菲格雷多主任。”古德伯格教授对秘书说罢,自己匆匆赶往前面一楼的会客大厅,不管如何,有他在总能避免情况往最坏的方向发展。

一走到会客大厅,古德伯格教授便看到莱纳斯·里德尔教授正在接受采访,不由心中一沉,最坏的情况出现了。

莱纳斯·里德尔教授是牛津大学数学系的著名教授,并不隶属于欧洲气象中心,而是霍兰德教授请来的外援人员,负责协助对当前的极端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潘多拉系统”里的数据分析模块、数学模型原型进行优化。莱纳斯·里德尔教授水平确实很高,但他向来高傲不太合群,要是他不顾大局,在媒体面前说出什么怪话就麻烦了。

可古德伯格教授也无法强硬中断对方接受采访,毕竟采访与接受采访都是公民的重要权利。他只能快步走过去,打算出了什么岔子时赶紧帮着圆场。

只听一个棕发的女记者问道:“里德尔教授,我们听闻欧洲气象中心邀请了当前最热门的夏国科学家秦克院士、宁青筠院士加入研究团队,以共同攻克科研难关,请问你对此有何看法?”

“没太大的看法,但我对欧洲气象中心将最高的研究指挥权交给他们持怀疑态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