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第 187 章(1 / 2)

加入书签

裴少淮不忍再看下去,登车,对张管事道:“长舟,回府。”

他的本经为《春秋》,春秋为史书,裴少淮最是熟悉。

两百多年的春秋大事,记录当中,“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在这部史书里,明君贤相有名,奸臣佞雄也有名,唯独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是个数字。

乱世之争、权谋之斗中,平民百姓最是卑微。

街上所见,不管是不是因他而起、干系大不大,裴少淮都不能坐视不管,他南下开海,是为了造福,而非谋害造乱。

回到府上。

裴少淮看到小南小风和意儿三小只在庭院里玩耍,似乎在玩过家家、种粮食,从花圃里折下草枝,再一株株插在庭中砖缝里,往来折返,玩得不亦乐乎,甚至没有注意到爹爹的归来。

小孩子不够仔细,靴上、袖上难免染些了草汁、泥土,脏了衣袍。

杨时月坐在一旁看孩子,闲做些针线活,并未限着孩子的童趣。她的膝上,一件靛蓝的直裰已经成形,只差给衣襟缝上盘纽,再在袖口、领口绣些简洁的纹路。

她省得官人穿衣,向来偏好素简,不喜繁琐。

午膳时候,“闲”下来的小南、小风终于发现爹爹回来了,赶紧乖乖洗手,跑着过来用膳,又抢着非要坐在爹爹身边。

裴少淮只好让他们一人坐一边,左右看顾着。

菜上齐了,三菜一汤,口味就着小南小风来,清淡温补为宜。裴少淮没让灶房单独给大人们做菜。

虽是勋贵出身,且又是一州之长,但平日里过得颇为节俭。

与往常不同的是,小南小风碗里没再放着汤匙,而是各摆了一双小巧的竹著。

小南一只手执筷,另一只手在拨弄筷子的姿态,小手勉强握住,尚显得生疏,他抬头对父亲自豪说道:“爹爹你看,我和妹妹学会用竹著了。”

原来,杨时月近日开始教小南小风用筷子,已经学得有模有样了,可裴少淮忙于公务,一连数日总是深夜才归家,便也就错过了。

机会难得,小南小风赶紧趁今日,展示展示。

裴少淮温言夸赞了他们,并借这个机会,给孩子讲解筷子的由来。

“竹著上为方,下为圆,讲的便是‘天方地圆’,人握于中间,在天地间取食。”话虽深奥了些,小南小风未必能听得懂,但裴少淮相信潜移默化总是有用处的,又道,“以竹著取食,不尖、不锐、不利、不伤人,靠的两著相和。”

外族人难以习得大庆使用竹著的手法,非手指不够灵巧,而是存世的理念相悖,“天方地圆、两著相和”与“刀尖相向”相差甚远。

裴少淮手执筷子,在孩子面前一张一合,巧而雅。

“吃饭讲究的是心安理得、从容下著。”裴少淮又道。

两个娃娃仰着脸,听得似懂非懂,拨浪鼓般点头。

“好了,先用膳罢。”杨时月说笑道,“你们爹爹的大道理是说不尽的,吃饱了再慢慢讲。”

用膳时,小风用筷子夹菜还不熟练,加之小孩子腕力不够,一块肉落在了餐桌上。

小风准备重新夹菜,却见爹爹夹起了那块肉,象征性地吹一吹灰,放进了自己的碗中,动作连贯,一气呵成。

等肉入了口,裴少淮注意到陈嬷嬷眼中一闪而过的诧异,他这才想到,这个动作与自己的身份并不相符。

在衣食不缺的前世里,裴少淮不知在何处、在何时见过多少回这样的动作,司空见惯,以至于在这一世里,也“司空见惯”地示范给自己的孩子。

自然而然为之。

再者,若是以前喝酒、接飞花令的时候,论起竹著,他首先吟诵的必定是“停

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而如今给小南小风讲解竹著,他想到的不再是肆意不羁,也不是“汉家天下四百年,尽在留侯一箸间”,而是“两著相和、并著而食”。

他在慢慢进入父亲的角色。

用完午膳之后,杨时月哄两个孩子午睡以后,端了盏凉茶到书房里。

“入暑了,吃碗凉茶消消火气罢。”

夫妻二人谈起同安城里的境况,皆是一番唏嘘。杨时月前几日想招两个短工做几个月杂活,给伢子传了个话,陈嬷嬷去选人时,竟有几十个人抢着做。

因担心丈夫压力过大,杨时月并不敢把这些见闻告诉裴少淮,只是建议道:“府上还有些银两,官人不妨先拿去填补着,只消能挺到林家表兄的船只入港,境况就能好起来。”

杯水车薪也总比没有好。

“娘子不必忧心我。”裴少淮言道,“皇上下拨的开海银款还未动,我明日同燕指挥商量好,把银款放出去,百姓的境况很快就能好起来的。”

裴少淮南下开海,皇帝给了权杖,给了武力,岂有不给财力的道理。

这笔银款不算多,但也不太少。

裴少淮又道:“疏渠行活水,轩窗通流风……银款虽不多,但只要钱币流动起来、百姓也忙碌起来,这一方水土便能盘活过来。”

对家既然堵了商路,把许多百姓的活计给短了,那裴少淮就另开水渠,让潭死水再活起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