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楼风波上(1 / 1)

加入书签

酒楼风波

浩浩荡荡的争权之战最终以萧易的胜利而告终。皇宫里和太子府中,来来往往的人在打扫战场。

这场争权之战虽然只持续短短的三个时辰(指的古代的十二时辰制),但带来的创伤却也是巨大的,双方共计投入近七千兵力。最终活下来的不到两千人,几百人带伤。

太子府的前殿和府门高墙基本毁坏。而明武门更是血流成河,空气之中弥漫着鲜血带来的血腥味,明武门门后的大殿更是变成了千疮百孔,到处都是尸首,到处都是兵器留在地板和城墙上的痕迹。而城中逃窜的禁军和追杀禁军带来的破坏更是导致城中部分地方失火,一片废墟,加上当时城中乱战,火势无人扑救,导致烧毁的房屋不计其数。

靠近太子府的街道昨日还是一片祥和,繁华的景象,今日却是到处都是火光,到处都是房屋倒塌后的废墟,一片狼藉,哭声在这一片片的废墟中响起,今晚这场战争不知道导致了多少人失去了家人。昔日的繁华早已灰飞烟灭。百姓们都在奋力的自发组织救火,脸上挂着悲痛的神情,眼泪在不断的掉落,但却还是没有停下手中扑救火灾的动作。上官志下令将士帮助百姓灭火,过了一段时间,火势扑灭了。

这时萧易率领人马来到太子府前,看到此情景,立刻对着百姓喊道:“今日你们的损失都由太子负担,天亮了之后我亲自派人来帮你们重建家园,你们的损失待天明清点清楚皆有本太子赔偿”,

转过身对着将士们说道:“今日之战,所有将士都会另行封赏,战死者都会得体恤金,这笔钱谁敢动手脚,不管是谁,本太子都会追究到底”。

不得不说萧易此举瞬间就收获了很多民

(本章未完,请翻页)

心也得这些将士们的爱戴,将士跟百姓纷纷跪下来喊道:“太子殿下圣明,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时间一转,离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已经过去了半月有余。

在这半个月内,萧易通过镇北将军和聂丞相的帮助下,采用铁血政策镇压国内一切反对的声音,将王家抄家查办,家产全部充公,全家流放边境。将王贵妃禁闭在明秀宫,不准出入。更是借助这次的事件对朝中一些腐败无能之辈进行了清洗,以谢李两家为首的世家势力也在这次的清洗中保持沉默。

萧易本来也想趁此机会打压一些谢李两家,但由于实在无法捉到把柄,最终在上官志跟聂丞相劝说只是对其他世家进行部分打压和清洗这些世家的贪污腐败的官吏。

金玉楼人声鼎沸,吆喝不断,到处可见人来人往,酒楼的规模更是齐国第一大酒楼,在此消费的大都是富贵人家或者达官贵人,而在此卖艺的艺人也是闻名京城,个个都是美若天仙,但这里的艺人大都是卖艺不卖身,不过也不缺一掷千金的富人,买下这些人的卖身契,带回家中。

此时二楼的雅间中正坐着一个紫衣少年,看起来十六七岁,这个少年明明是是一副读书人打扮但却是头上的玉带歪过一边,容貌虽是普通,但却有些一种别样的气质,在少年的怀中躺着两个美人,两个美人虽不是闭月羞花之色,但也是那容颜也是数一数二的美貌,身姿曼妙,只见这左边那美人正在拿着酒杯给他喂着酒,右边美人正给他夹菜,这少年脸上挂着一副玩世不恭的表情,一边喝着酒,吃着菜,一边还在挑逗这两个美人,两个美人都被逗笑了,一时间欢笑声不断,此时的紫衣少年就像一个风流成性的富家子弟。

在紫衣少年

(本章未完,请翻页)

的左手边坐着一个十五六岁的蓝衣少年,少年冰蓝色的眼眸多情又冷漠,那帅气的脸上却是皱着眉头,仿佛很不喜欢紫衣少年的的这个样子。

这两个少年正是那镇北大将军之子上官云和丞相之子聂文义。今日两人闲着没事,聂文义就强拉着上官云来到这金玉楼喝酒。

只见聂文义躺在两个美人怀里笑着说道:“瑞之,难得出来玩一次,不要皱着眉头,笑一笑,别浪费了这帅气的脸蛋,趁着年轻就要多玩点,大好年华就应该放飞自我,不要板着个脸呀”

上官云一脸无奈的看着他,说道:“我终于知道你聂伯伯为什么让你夜深必须回家了,而且还经常禁你足了,让你闭门读书参加科举,我实在无法想象若是无这些约束,你这聂丞相之子估计要成全京城闻名的风流人物,到那时聂伯伯估计都想不认你了”。

突然这时外面传来吵闹声,还有摔杯子的声音,还传来一人大喊声:“这位是吏部尚书的三公子,怕咱付不起钱嘛,快点找个雅间来,没有就叫里面的人让个位”。

说完推开了上官云他们雅间的大门,一行人闯了进来,只见中间一个公子哥持一把扇子,手上戴着个玉扳指,腰间还挂着一个玉佩,一副富贵人家打扮,旁边还跟着几个穷凶极恶面相的家奴。

只见那公子哥旁边的一个尖嘴猴腮的瘦小家奴上前对着上官云两人说:“两位公子,我们少爷是当今吏部尚书的三公子,想请二位让个坐,到大厅喝酒去,”

这时聂文义手上拿着一个酒杯笑着说道:“若是我不想让呢,你又要如何,尚书之子好大的威风啊”,旁边上官云也是一脸冷漠的看着他们。

(本章完)

https://www.xddxs.co/read/53360/29752292.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xddxs.co。新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co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