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8深海少女(?)(1 / 2)

加入书签

在ueg舰队接收aeu残党舰队的投降并打扫战场的时候,后方巨型运输舰内的重骑兵旅的高机动铁人typeb完成了机体启动,从运输舰内出发,短暂的集结过后,以接近每小时500公里的高速划过海面,拎着对要塞或者对舰武装冲向正在和机动堡垒战斗的区域。

“真是够硬的……”一台铁人mk8小队长左手举盾迅速后撤,他刚刚零距离怼着代号为3号的机动堡垒的主体装甲怼了整整一个弹夹的155毫米apfsds,然而为了提高射速,并且减轻后座能让ms携带,和坦克使用的型号相比,炮身轻量化、减少炮弹装药、缩短炮管的ms使用型号在穿深上实在是被削的厉害。“增援还没到吗!”

“巡航导弹第三波21秒后抵达,炮击型铁人的炮管还需要5分钟时间进行冷却。”在附近空域游曳的大型预警指挥机上,负责战场通讯协调的通讯管制官迅速回答道。“重骑兵旅已经出发,预计10分钟后抵达你处,他们携带了对要塞装备。”

“十分钟啊……”铁人更换了155毫米机关炮的弹鼓。“总感觉是漫长的十分钟啊……”

另一边,被优先集火的编号1号的机动堡垒在刺耳的金属扭曲声和剧烈的爆炸声中,不甘心的停止了活动。在刚刚,第二波轰炸部队中,有两架f/a-37冒险从高空垂直俯冲下来,以1.3马赫的极限投弹速度,在300米的距离上投下了四枚3000磅的钻地炸弹,驾驶员拉起的时候,机体过载甚至达到了惊人的29g,如果不是机载sci系统,驾驶员恐怕在拉起的时候就凉了。

然而,就算如此,也有一架因为拉起的高度太低,砸到了地面上。

这四枚炸弹中的两枚被ma拦截,一枚打歪,最后一枚直接砸进了机动堡垒里,接近一吨的烈性炸药虽然没给机动堡垒造成致命伤,但是剧烈的爆炸还是让机体内部大量设备被炸坏或者因为剧烈的震动而暂时离线。

某种意义上讲,这台机动堡垒的内部结构设计也是非常出色的了,优秀的内部结构设计,让爆炸的威力顺着机体内部内置的泄压口被导出,除了被直击的隔区外,在防爆隔板的保护下,其他区域的设备大多没有损坏。

(ps:美军曾经用2000磅高爆炸弹做过实验,在航弹直击m60坦克引擎舱的前提下,从百叶窗位置进入发动机舱爆炸,仅仅破坏了发动机舱,连乘员室与发动机舱的隔板都没炸开,也就是说如果坦克里面有人,可能还是安然无恙。)

然而,趁着这个机会(主要是机动堡垒内的成员被炸懵了),数台铁人包抄上去,冒险跳到了机动堡垒上,使用光束步枪或者155毫米突击炮顺着装甲破洞扫射机动堡垒内部,这才从内部破坏了机动堡垒的设备,让机动堡垒动力炉停机,停止了活动。

“b-501呼叫vlm102-7队(海军第一陆战ms大队第二中队第七小队),航弹接近,弹着前5秒,注意规避。”

第七小队的ms听到呼叫后,立刻放弃了手上的攻击计划,一边使用手头上的火器向编号4的机动堡垒倾泻弹药,一边启动主引擎向后方跳跃,远离机动堡垒。

5秒后,16枚2000磅的航空炸弹覆盖了机动堡垒所在的位置。

“喂喂,这不是无伤吗喂!”等烟雾散去,众人惊讶的发现,直接命中机动堡垒的五枚航空炸弹竟然都没炸穿机动堡垒的装甲。

“至少那玩意的表面设备坏了不少,作战继续,把它的武装全废了那么这玩意就是个大靶子而已。”铁人小队长看到机动堡垒上方有数个炮管被冲击波炸弯了,也有若干雷达、天线被冲击波吹断。

比如机动堡垒最初超惊艳的浮游式光束反射装置,配合机动堡垒上搭载的扩散式光束炮,无数的威力足以破开ms装甲的光束在战场上纵横扫射,一度给ueg的前线部队造成了相当大的伤亡。

尤其是第一批登陆的装甲车和坦克部队,和能反复横跳的ms相比,这种常规载具的机动性还是差了点,被光束扫到的数量比较多。

这种设备在ueg的部队反应过来之后,就用大量的对空榴散弹击破了,虽然机动堡垒装甲够坚硬,但是飞在天上的光束反射装置是没有装甲的。

“vlm101-3队后退,巡航导弹第三波抵达,弹着前5秒。”

“让开西北角,打开激光引导。小队全机后退。”

“上空有高速接近的物体。”

““望楼”,上空接近的物体是什么?”

“这里是“望楼”,呼叫全作战中的部队,上空接近的物体不是敌军,是第十三独立舰队的轨道突击队以及补给。”预警机上的管制员迅速确认了那十几个高速下降的热源的身份。

在编号2的机动堡垒附近的ms部队迅速散开,让开了巡航导弹群的打击范围。

几秒钟后,十二枚玄武岩ex接二连三的撞上了机动堡垒的身躯上,6吨的弹体质量,坚固的穿甲弹头以及6倍音速的高速带来的巨大动能,让导弹群直接贯穿了一米多后的机动堡垒主装甲带。

然后,两吨的战斗部外加残存的推进剂被引爆,内部结构已经被玄武岩ex撞的七零八落的机动堡垒被十二发玄武岩ex起爆时的爆炸炸成了一大团扭曲的废铁。

“平流层突破,减速至4马赫。”

“角度良好。”

“强制冷却结束前15秒。”

“第二隔热层剥离。”

“通讯检查。白色01,check。”(李阿宝)

“荒熊01,check。”(谢尔盖·斯米诺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