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江中论(2 / 2)
相反的,山越叛乱虽声势最为浩大,表面看来对如今的江东威胁最大,但其实只要分布诸将分别镇守紧要位置,就翻不起什么大的风浪。
等孙翊把庐江的事解决了,暂且没有了外部威胁后,就可以腾出手来,集合江东全部力量,专心把山越这个内患给解除了。
如果解决山越叛乱时,无法集合全部力量,还要顾及外部威胁,就算暂时平定了,那也是得一时之效,将来山越随时还是会叛。
孙翊有自己的想法,但他现在缺乏实现这个想法的一个坚定的支持者。
他最后看向周瑜道,“吾之心志,公瑾可明否。可愿支持孤。”
周瑜看向眼前这个向他吐露大志的年轻人,江东大部分臣子只想到平定如今的叛乱,唯有孙翊,想到了将来。
在他看来,孙翊的先庐江,后山越的策略方针有其可行之处。
在长远看来,更是大大有利于江东,虽然要冒一点风险,但凡事又岂没有全无风险的呢?
他起身对孙翊拜道,“瑜势必紧随君侯身后。”
听到周瑜表态支持他了,孙翊大喜,握住周瑜的手道,“有公瑾支持,孤可再开议事尔。”
早上议事时,对于张昭等人的那个平叛方针,孙翊没有允准。
但他也没有贸然的提出自己的想法,知道周瑜今日到达的他,心中就是想着得到周瑜支持后,再提出自己的决断,这样阻力就会小了很多。
孙翊不知道的是,北伐也是周瑜之念,他对孙翊言道,“君侯且坐,瑜有一略奉于君侯。”
待孙翊坐下后,周瑜坐在孙翊对面,从舟上的案上取过纸笔,在纸上提出了自己的畅想,
“君侯且看,江东之地犹如盘龙,而淮南、荆州则分别为龙之双爪。
江东得淮南,中原门户洞开,进可窥伺兖徐,退可为江东屏障。江东得荆州,竟长江之极,则进可谋益豫,退可拱卫江东上游。”
孙翊在刚听周瑜说时,神情还保持镇定,随着周瑜言语的深入,孙翊脸上的神色也慢慢变为惊喜。
孙翊身体不自觉的往前倾,似是要听得更清楚些。
到了最后,孙翊忍不住起身来到周瑜身旁,俯身边听边看,
“欲固东南者,必争江汉;欲规中原者,必得淮泗。有江东而无淮泗,国必弱;有江东而无江汉,国必危。
若有一日,君侯若能全得淮南和荆州,则如一神龙生出双爪,必将腾云而上,龙吟九霄。
到那时,君侯立下的功业又岂是仅仅如齐桓,晋文那般呢?”
周瑜是边说边在纸上画着,待其说完后,一条栩栩如生的龙便出现在纸上。
那龙张开双爪,在纸上的东南一角,画之含义就像孙翊这条龙生出双爪后,于东南一地,以双爪怀抱整个天下一般。
孙翊喜不自胜,“公瑾今日所言,发孤深省。若将来有成龙一日,公瑾首功也。”
说完后,孙翊直接跪坐在周瑜身旁,与周瑜深入探讨起周瑜所献这番言论的具体处来。
例如先淮南还是先荆州,期间需要注意什么等等。
而从其他舟上的吕范、朱然等人看来,孙翊和周瑜二人并排而坐,于一张纸上各自畅言而谈,手指并用,两人还时不时发出笑声,
好一副君臣相得的画面。
...
是夜,孙翊召集群臣,重开针对“江东三叛”之议事。
议事间,建威中郎将周瑜驳斥张昭之“先山越,后庐江”之平叛策略,
认为庐江之叛有失地之实,应先平之,稳江东人心,从而提出“先庐江,后山越”的平叛方针。
张昭于堂间与周瑜互相争论,相持不能下。
吴侯孙翊善周瑜所言,谓众臣曰,“父兄所留疆土,一寸不可弃。”
力排他议,一锤定音,决定采纳周瑜方针并且亲征庐江。
为了保证自己不在的这段时间,江东的中枢机构能够运转正常,孙翊命建威中郎将周瑜留守吴县理军事,抚军中郎将张昭理政事,共同署理他不在吴县这段时间的一切军政要务。
另孙翊为了使山越的叛乱不再扩大化,孙翊表黄盖为会稽太守,程普为豫章太守,韩当为庐陵太守,分别领军一万到郡上任,遏制这三郡山越叛乱情势。
另又抽调蒋钦、周泰、陈武、董袭、凌操五校尉率本部兵马合计一万大军,进入丹阳郡辅助太守吴景镇抚郡内山越。
孙翊谓众将曰,“罗兵幽阻,但修藩篱,避其锋芒,首以保守各县为要。”
至于孙暠一部,孙翊命黄盖到会稽后,可以便宜从事。
对孙暠,孙翊不怎么担心,宗亲中不服孙翊的不止他一个,但公开扯旗反叛的,像他这么蠢的还真的就一个。
更何况,会稽有虞翻在。
先定庐江,稳定外部环境后,再集合全部力量将山越绞杀在江南大地,永绝后患,这便是孙翊这次的平叛主旨。
在孙翊做出一系列部属后,江东的平叛大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https://www.xddxs.co/read/31591/17768822.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xddxs.co。新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co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