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出征缅甸(1 / 2)

加入书签

查理斯带来的瓦特蒸汽机很快被秦梁运往科研所。

经过一周的拆解、研究、学习…

庞小山、郭俞等一众科研人员也渐渐摸透了蒸汽机的工作原理,并画出了相应图纸。

到第二周,兵工厂已经能复制出相关零部件,成功组装出了一台蒸汽机。

经过反复试验、记录数据、拆分安装……

属于保护伞的第一台蒸汽机,被正式安装到了“狼式”步枪生产线上。

原本生产线的动力,来自横穿保护伞基地的一条小溪中的水力。

小溪内水流速还算平缓,但动力不足,且严重依赖季节。

雨季时水流大,产能高;旱季水流小,产量也随之下降。

特别是冬季的时候,小溪表面会结一层冰碴,根本无法利用水力进行生产。

蒸汽动力一下子弥补了这些缺点,能够全天候进行生产,产能得到十倍甚至二十倍的提升!

“狼式”步枪原来的水力生产线,每条每月平均才可生产12支,子弹一万五千发。

用上蒸汽动力后,十条生产线加起来,一月按八小时工作制计算,可产“狼式”步枪2000支,子弹一百万发!

若是战时,这个产量还能急剧翻上一番!

这种产量,让整个保护伞基地为之震撼。

以秦梁牵头,开始在保护伞基地内搭建蒸汽机工厂和制造蒸汽机的流水生产线。

随着一台台蒸汽机被组装到生产线上,枪、炮、纺织业…等各种制造业的发展进入快车道,解放出大量劳动力。

如潮水般的原材料运入保护伞基地。

在流水线上一加工,生产成精美的产品,被代理商们销往大清各地。

枪炮等武器也提前了一月,全军列装。

未来席卷大清的工业革命,在保护伞基地内悄然萌芽。

不过蒸汽机的大肆运用,造成的后果便是。

工厂烟囱滚浓的黑烟废气被排放到大气中,原生态的环境遭到污染破坏。

这也是没有办法避免的事情。

工业要发展,就免不了对环境造成污染,秦梁只能尽量避免。

那些因为解放劳动力而下岗的工匠,秦梁也没有让他们失业。

提笔写了一纸书信,让老罗带着这批工匠和一些蒸汽机,去天津府沧州城罗谦那里。

秘密组建工业基地,好给自己留下后路。

至于会不会被乾隆安插在保护伞基地附近的耳目发现?

这个秦梁完全不担心。

每天进出保护伞基地的车马络绎不绝,这批工匠随便乔装打扮一下,就能搪塞过去。

日后转移生产线和各种设备,也是如此。

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鼾睡。

秦梁在京城旁边,随着势力逐渐壮大,乾隆也会忧心不安。

所以,他早便计划好,等征缅战争一结束,立刻向乾隆要求外调天津府。

至于带来蒸汽机的大功臣查理斯…

在见识到保护伞基地的繁华、工厂出产货物的精美后,查理斯顿时就挥舞着大把银子,嚷嚷着要消费。

像玻璃高脚杯、姨妈巾、镜子、蜂窝煤等杂七杂八的东西。

查理斯采购了一大堆,准备运回欧洲,大赚一笔。

还有保护伞新成立的两个厂。

白糖厂和制衣厂!

这种细白如雪的糖和样式精美的服装,都是极好销售的产品。

光是采购物资,查理斯就花了三十多万两银子!

这次的货物运回欧洲怕是又能够赚的盆满钵满。

他的船队一共三艘大型风帆运输船,船舱塞的满满当当。

就连两艘改装用来护航的武装帆船,都被他塞满了货物,就这么浩浩荡荡开回欧洲。

距离他下一次返回大清,得等到来年开春。

公元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三月六日。

钦天监挑选的黄道吉日。

乾隆率满朝文武在紫禁城天坛广场焚香祭天。

公布了讨伐缅甸贡榜王朝的的缴文,列举缅甸贡榜王朝君主雍籍牙十一项罪状。

天坛广场,龙旗招展,彩旗飘飘,在微风中发出阵阵猎响。

广场四周摆满了鼓、编钟、埙、缶、筑、排箫等各种乐器。

一些赤·裸着上半身,头绑红巾满身肥膘的大汉,正表情严肃的站在大鼓前,用力挥舞着手中鼓槌。

有节奏的敲击,发出“嘭嘭嘭——”震天动地的鼓声。

一万巡捕营将士整军待发,其将领是秦梁熟悉的周远。

自从候常被杀头,周远就成了巡捕营总统领,掌管五万巡捕营。

此次对缅,是主动征伐。

所以乾隆才会命京师前去清缅边境,打服贡榜王朝,将其彻底纳入大清版图。

一系列繁缛礼节走完后,身穿礼服的乾隆扭头问身边李玉:

“秦梁的战狼军准备好了没有?”

“回万岁爷,秦侍读已准备妥当,随时可同大军一同出发,征伐缅甸!”

乾隆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

接着,他转身看着天坛广场黑压压的一片人头,顿生豪迈,满腔热血从血脉中喷张。

看呐!这是朕的大清将士!

乾隆心潮澎湃,气沉丹田,大声喊道:

“将士们,今天注定是荣誉的一天,缅甸撮尔小国,竟敢数次犯我大清边疆,如今尔等去,将代表朕,代表大清,代表全天下百姓,开疆拓土,立万世不业之功!”

“皇上万岁——大清万岁——”

将士们涨红了脸,一上一下的举起手中长矛,大声呼喊。

一万人汇聚起来的吼声,几乎要凝成实质,气冲云霄。

就连京城的百姓都听的清清楚楚,对这场征缅战争评头论足。

“皇上这是要去打哪儿?”

“听说是一个叫缅甸的小国,屡犯我大清边境!”

“嗬!还真有这不怕死的番邦呢,怪不得乾隆爷如此大费周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