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官场风评,宝钗误会(1 / 2)

加入书签

中午,隆泰帝在京营用餐。

没有另外置办席面,吃的和士兵一样的饭菜。

“红烧肉、酸菜鱼、炒豆芽、麻婆豆腐、胡辣汤,馒头管够。”隆泰帝微笑着说:

“难怪爱卿上报的伙食费那么高,就这伙食,估计在全军也是独一份儿了。”

贾芸微笑道:“没办法,操练的很,伙食就必须跟上,要不然人就容易垮了。”

隆泰帝颔首笑道:“朕没有怪责爱卿的意思,相反,你能够体恤士兵,让他们衣食无忧,专心训练,这比什么都好。”

很快,太监试餐完毕,戴权小声汇报说无毒,可以就餐。

在军营中视察了一上午,隆泰帝早就饿的饥肠辘辘,于是夹起馒头就小口吃了起来,刚咬一口,咀嚼几下,眼神不由一亮。

“嗯,这馒头好吃,松软香甜,宣软有筋,菜也好吃,你这儿的厨子是专门请来的大厨?”隆泰帝好奇道。

贾芸笑呵呵道:“总厨是微臣从家里调遣过来,实际掌厨的是精心选拔具有厨艺天赋的火头军。”

“这些家常菜倒也没什么巧,只要知晓关键之处,就能做出可口的饭菜,很快就能学会。”

隆泰帝指着贾芸笑道:“哦,朕差点忘了,爱卿还是个厨艺精湛的,能做出好吃的,肯定也很会吃,跟爱卿一块儿,饿不着。”

贾芸的身世很容易调查出来,当初薛蟠将自家的那口樯木棺材板卖给戴权干儿子的时候,隆泰帝就让人调查了贾芸。

正因为贾芸出身市井,虽说姓贾,却也出了五服,跟四王八公基本没什么牵扯,所以隆泰帝才敢放心用他。

至于贾芸以前干过厨子的事儿,对隆泰帝来说都是小事儿。

这年头许多读书人说什么君子远庖厨,这话其实是些不中弟的童声去糊弄大字不识一个的百姓说的话。

真正的读书人,谁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

要真把君子远庖厨这句挂在嘴边,说是不让读书人进厨房,那才是闹笑话呢!

一顿饭,隆泰帝吃得酣畅淋漓。

在宫中吃饭,因为要注意安全,所以基本吃的都是冷席,哪有这刚出锅的饭菜可口?

隆泰帝放下碗筷后,陪同用餐的贾芸和千户以上人员,也都默默停下吃饭。

从大帐篷出来,日居头顶,正是阳光毒辣的时候。

隆泰帝却不管天气怎么样,吩咐众人启程回宫。

宽敞的马车上,隆泰帝上坐,贾芸下坐。

今天隆泰帝高兴,给贾芸说了许多的话,言里言外叮嘱他要用心办差。

这皇帝却是个实在人,不给官员画大饼,不轻易许诺将来如何如何,只道办差立功后,不吝赏赐。

这话贾芸却真信了,因为有林如海的这个例子在,连升几级啊,搞不好回京之后,还要继续升迁。

这说明隆泰帝确实是个言出必行的,不屑用画大饼的方法拉拢大臣。

可能他也清楚,自己底蕴尚浅。

就算用画大饼的办法,拉拢了一些大臣站到他一方摇旗助威,可得一时之利。

但从长远来看,对朝廷对百姓都没什么好处。

说白了,隆泰帝是个行动派。

想要有所作为,名下缺的是办实事的忠臣。

一些溜须拍马之类的,他却宁愿手下没人,也置之不顾。

由此,贾芸对隆泰帝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自是满口答应会办好差事。

回城之后,贾芸主动下了马车,告辞离开。

今儿忙了大半天,他也不想再去巡城衙门办公了。

其实像他们这种御史,是不用守在办公室里的,其本职工作,就是整天没事儿干,到处晃悠,言官风闻奏事就是这么来的。

所谓“风闻奏事”,就是对于居官婪取之人,必须及时揭发。

不管证据确凿还是道听途说,都可上奏。

即使是上奏错了,也不追究奏报者的责任。

然而遗憾的是,贾芸就任将近一个月了,也还没有风闻奏事过。

如果放在别人身上,不管是皇帝,还是都察院,早就来找他麻烦了,御史为皇帝耳目风纪之臣,不弹劾几个人,就是不称职。

可贾芸到底不一样,上任不到一个月,就干了许多的实事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