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池塘边的青年(1 / 2)

加入书签

绿草如茵,清风中带着丝丝细雨,将春的气息洒满乾坤。

三月来临,万物复苏。

垂柳抽出新芽,大地铺上绿毯,平滑如镜的水面在细雨的滴落下泛起点点涟漪。

池塘中七八只鸭子悠闲的拨动着脚掌,不时将头埋入水中,然后又快速扬起,弄起阵阵水花,享受着独属于它们的乐趣。

天气回暖,大雁北飞,虽细雨绵绵,却挡不住垂钓者的热忱。

池塘的东面,就有那么一位。

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一个马扎,两把鱼杆,独钓一池春水。

垂钓者姓魏,大名宇,因在家中行三,所以熟悉的人都称他魏老三。

魏老三是个厨子,经营着一家私房菜馆,几十年下来,在西南边陲这座小县城里,也算得上个人物。

随着年龄增大,在将手艺传给儿子后,魏老三空余的时间便多了起来。

他没有什么其它的爱好,烟不抽酒不喝,长城也不爱修,唯一的乐趣,便是钓鱼。

这不,前段时间忙碌了好一阵,累得不轻。儿子心疼老子,趁着最近几天清闲,便让魏老三休息。

休息嘛,自然就是钓鱼了。

春天雨水多,尤其是最近几天,淅淅沥沥的就没个完。

今天好不容易小了些,魏老三不再呆在家里,虽然没有约到钓友,但也独自一人拿着装备,出发寻找自己的快乐。

魏老三所在的县城叫龙城,录属渝州市,因为山多水多,由此得名。

下雨路滑,所以这次魏老三没有跑远,骑着摩托车,在离城十多里外找了个池塘,安心垂钓起来。

由此,也就有了开头的画面。

池塘很大,以前是水库,只是后来荒废了。

十多年前这里原本有个村子,后来也不知什么原因搬的搬,走的走,到得如今,也就剩下零散的几户而已。

此时天色尚早,也不过十点多的样子。偌大的池塘,除了魏老三一名垂钓者,也就只有池塘里的几只鸭子。

或许是嬉戏够了,七八只鸭子也摇晃着离开。

安静、祥和,远离了闹市的喧嚣,魏老三无比满足。

这便是他为何喜欢垂钓的原因之一。

池塘较大,因为南北两面空中有高压线通过,所以一般垂钓的人都会选择东西两面。

魏老三选择的便是东面。

东面的岸沿有些高,所以魏老三今天用的是七米多长的鱼竿。

因为以前是水库,够大够深,所以一直有人说这里面有大鱼。

毕竟是传言,当不得真。魏老三也不是第一次在这里垂钓,从来没见有人钓到过什么大鱼,反倒是两三斤的草鱼比较常见。

当然了,能不能钓到大鱼看缘分,享受垂钓的过程就好。

就这么悠哉悠哉的钓着,大约下午一点左右,从池塘的西面走来一名年轻人。

刚看到年轻人,魏老三微微有些吃惊,倒不是年轻人长得吓人,而是他像是从空中跳出来一般,就那么凭空出现,毫无征兆。

此时雨已经停了,不过年轻人还是穿着黑色的雨衣,头戴帽子,脚踩雨靴,手里还提着个黑色的袋子。

年轻人也是钓鱼来的,他并未在其它地方坐下,而是把垂钓的位置选在了魏老三五六米外。

走得近了,魏老三才看清年轻人的样貌。

他看上去不过二十出头,一米八的个子,体型偏瘦。

年轻人头发微长,带着点卷曲,两道犹如利剑的眉毛下,一双眼睛虽然不大,却异常明亮。

他有着高悬的鼻梁,略微有些薄的嘴唇上,带着些许胡渣。

年轻人将东西放下,见魏老三在打量他,便对着魏老三点点头,然后埋头整理钓鱼的装备。

对于年轻人将位置选在这里,魏老三没有出声说什么。

一般野外垂钓,若是不熟悉之人,是不会离得太近的,毕竟钓鱼之前会打窝,离得近了,不就是从别人窝里抢鱼嘛。

五六米的距离,说近不近,说远不远,出门在外和气为贵,钓鱼嘛,无非途个乐子,不必计较太多。

待年轻人将鱼竿架好,并在马扎上坐下,魏老三才从背包里拿出干粮,就着凉白开吃起午饭。

吃完一块饼,魏老三见年轻人在看自己,便从包里拿起装饼的袋子,对着年轻人举手示意:

“要不要来一块,我儿子烙的鸡蛋饼,味道还不错。”

年轻人摇摇头,脸上带着轻微的笑意:“谢谢,不过不用,吃过了。”

他的声音低沉,说的不是本地方言,而是官话。

魏老三收回袋子,打开了话匣子:“外地人?以前怎么没见过你,第一次来这里?”

“是的,听说有大鱼,过来碰碰运气。”年轻人答到。

“哪有什么大鱼啊,这么多年了,也没见有人钓起过,这货倒是不少!”魏老三说着话,顺手提了提一旁的鱼兜。

兜里有他一上午的收获,不大不小的几条草鱼罢了。

年轻人看了看鱼兜,然后又看向魏老三,笑着道:“看你红光满面,今天指定能钓到大鱼。”

魏老三闻言哈哈一笑,年轻人挺会说话,他将装饼的袋子重新放好,才说道:“那就借你吉言了。”

话题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二人不再言语,各自钓鱼。

不知不觉已经两小时过去,期间魏老三收获不错,又上了几条。而那位年轻人,战绩就有些惨了,一条都没有。

看年轻人钓鱼的动作,魏老三一眼就看出他是个生手,甚至入门都算不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