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毒辣的作战计划(1 / 2)

加入书签

一坦普尔首相上任一个多月以后,伦敦便搞出了两个针对北美的大动静,这引起了李察的高度关注,他超凡的预感能察觉到暴风雨来临前的低气压,心知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儿。

第1个大动静就是坦普尔首相策动执政党议员,在英国下议院抛出了《英属北美法案》,该法案旨在将魁北克、安大略、新斯科舍和新布伦斯维克共同组成统一的自治领。

上述这几个地区都位于英属加拿大殖民地开发历史较久,人口众多,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沿五大湖地区。

所辖面积占英属加拿大殖民地约16%,但覆盖了超过69%的人口,上述地区此前都属于各自为政的零散状态,合并组建成新的统一自治领以后,其影响力和作用必将产生1+12的效果。

坦普尔政府试图通过此举,将一盘散沙的加拿大殖民地统合起来,并组建加拿大自治领政府。

在时机成熟的时候

将促成其他加拿大中部、西部和北部各省加入到加拿大自治领政府中来,从而实现统一而有效的殖民统治,共同应对北美乱局。

不得不说,这一招非常厉害。

截止到1859年

整个英属加拿大殖民地的人口增长到254万左右,绝大部分集中于东部和紧邻着美国的五大湖地区边境地区。

伦敦老谋深算的政客采取这一统合政策,是有成功的前例可循,比如美国;

最初,英国治下的北美十三州就是统合在一起,最后发展壮大演变成如今的美国,有足够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从经济发展程度上来讲

美国的发展程度比加拿大高的多,各州之间的经济联系也远远比加拿大各地区之间联系密切,人员和物资往来频繁,完全没有阻碍。

美国独立时,英属北美十三州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市场和认同感比较强的民族意识。

加拿大则和美国不同,由于加拿大相对偏远,开发程度较低,纽芬兰、新斯科舍、安大略、魁北克、新不伦瑞克等地是相对独立的地区,发展程度也不高。

而且在英属加拿大殖民地内,还存在着法裔居民和英裔居民间格格不入的严重矛盾,互相不信任,这也是坦普尔政府捏合加拿大自治领的最大阻碍。

1756年,英法战争爆发,英国人用了数年时间打败了法国人,夺取了法属加拿大,将法属加拿大并入麾下,整个加拿大地区都成为英属殖民地。

为了安抚始终不安分的法国人,英国人颁布了《魁北克法案》,承认了法国人在加拿大的特殊地位,赋予了天主教各种特权。

所以,在法裔居民占多数的魁北克地区,具有很大的独立自主权力,而魁北克的法国人一直试图主宰并促成该地区独立,并且对周边的几个偏远省份有很强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

《英属北美法案》即便执政党推动议会表决通过,具体实施也面临不少难题,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见效的政策。

第2个大动静就是英国政府针对北美政策改弦易辙,突然产生重大变化;

从原本支持并准备承认南方美利坚联盟国的立场上倒退,转而支持北方。

这可不是小事,而是足以影响北美局势的重大政策改变,将会影响一大批欧洲国家跟风。

肉眼可见的改变是北方军获得大量的布匹生产军服,前线部队一改以前千奇百怪的穿着,统一换上了浅蓝色军服,看起来很像个样子了。

一扫原本北方军衣衫褴褛、身上还散发着难闻气味的印象,东部前线的北弗吉尼亚军团就是换上统一制服的军队,很快就被派上前线战场。

北方军原本杂乱的武器装备迅速得到改善,英制米尼步枪大批量的出现在战场上,并在8月初发起的总攻击中,对南方军造成了更为严重的伤害。

约翰逊-布坎南总统在8月3日下令,北军110万人发起全线总攻击,誓言要取得战争最后的胜利,为此不惜一切代价。

英制米尼步枪射程远,威力大,所使用的铅弹具有很强的毒性,在医疗条件极为简陋的战场上,伤者不能够很快取出铅弹的话,很大概率逃不过命赴黄泉。

好在北军装备的米尼步枪时间尚短,总数量不大,约在10万支以下,并没有彻底改变战局。

南军在东部战场付出惨重伤亡后,终于遏制了北军的凶猛总攻,稳住了东部战线。

南军总司令罗伯特·李抽调总预备队展开全面反击。8月25日至9月1日,李将军的16万军队同北军22万人展开“七日会战”。

南军机动灵活的寻找战机,调动北军部署,然后寻找北军薄弱环节发起坚决而果断的猛烈进攻,连续取得数场战斗的胜利,把北军逐出了里士满附近的半岛。

“7日会战”北军损失3.65万人,南军也损失4.1万人,但在战略上却取得了保卫首都里士满的胜利。

击退了北军总攻后,南军总司令罗伯特-李率军乘胜北上,9月底,与北军进行第三次马那萨斯会战。

此战罗伯特-李将军高超的指挥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以小部队把北军主力吸引到阵地上,主力机动,从侧翼和后方发起进攻,然后正面、侧面夹击,一举击溃了北军。

北军伤亡2.4万,被俘1.53万人,被打的大败亏输,南军兵临华盛顿城下。

北军10月在安提塔姆会战中,才顶住了南军攻势,解除了华盛顿面临的覆灭之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