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要做的(1 / 1)
时值五月末六月初,正式夏收夏种的季节,朱由崧一行穿行在平坦的中州平原上,一路上看到的都是衣衫褴褛的农人们的辛苦劳作场景。
不过,这些农人虽然粗衣草履,神色麻木,但至少眼神里还有一些希望,对此,朱由崧十分的感慨,要知道,再过十年,这些农人的家园就会沦为官军与“义军”的战场,然后在贼过如梳、兵过如洗的惨痛中,一切都化为了乌有!
当然,有人会说,陕西的人民届时也想活下来,一切都明政府在官逼民反。
这话有些道理,的确是因为明政府的横征暴敛,以及无力救灾,才导致了陕西人民的乞活抗争,但问题是这场所谓的“农民起义”几乎在一开始阶段就被山贼、逃兵、走私商人、小地主等篡夺了领导权,也因此这些所谓的“义军”的首要加害目标就是比自己更弱的人群。
由此,“义军”们流动一路吃一路,在把沿途百姓赖以为生的生活资料剥夺的同时,又绑架和裹挟了这些无辜的人民,最终以养蛊的方式,将这些曾经还有希望熬过饥荒和征税的良民彻头彻尾变成了炮灰,从而连同南侵的外族一起彻底的摧毁了北中国的经济基础,并籍此,推翻了明廷的统治······
所以,朱由崧目光所及,到处是浓郁的鲜血和累累白骨,耳边也莫名其妙会想起那句“我已经看见,一出悲剧正上演”的歌词,是的,这首歌其实是表达男女感情间的哀怨的,但这句歌词本身用在本时空却是恰如其分的。
可惜的是,穿越者现在的能力显然无法阻挡鼎革之际、龙蛇起陆、天发杀机的惨烈景象,所以,当下朱由崧唯一能做的,就是积极的发展自己的力量,从而在关键时刻保留这个民族的元气和希望,不让这个民族堕入此后二百多年的蒙昧。
因此,朱由崧一路走,一路盘算着自己接下来要做些什么。
首先,要把压铸的机制银元或者按现在的话叫“银饼”搞出来,当然,制作银元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简化飞票汇兑的麻烦,而是收取铸币税和扩大福王府的影响力。
是的,福王府是不能私下铸币的,但明政府禁止铸币的政策中其实不包括银币和金币,所以福王府可以打一个擦边球,以“福藩赏玩”钱的名义进行发行,若是市场接受度高的话,连带着福藩的名头也会被全大明所知晓的。
什么?收取铸币税后,银币的含银量会较低,强行推广会引起百姓的骂名!
骂名就骂名吧,朱由崧是相信真香定律的,只要银币在流通环节中的便利因素能够显现,最终,大家是会从抗拒转为接受的;如此,再配合上飞票和稍后推行的存款业务、放贷业务,顺和店也能初步改制为了一家具有初步金融性质的企业。
在进行铸币的同时,朱由崧还要去见一见赵鲁从江南挖来的珍珠蚌养殖人员,利用天启年间大明内部环境尚数稳定的状态,在河南等地进行人工珍珠培育,从而缓解自身财力不足的问题,更好的推进各项工作的进行。
这第三,是要把水泥烧制出来,当然,水泥不是万能的,而且朱由崧也研制不出来另一时空的高标号水泥,他只能生产最基础、最劣质的硅酸盐水泥(包括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石膏矿渣水泥等),勉勉强强可以应用于房屋的快速砌建、道路的平整。
但有了这些这些水泥,朱由崧就可以开展预制件的试做,以及竹筋混凝土及铁斤混凝土的应用研究,为日后在河南境内及徐宿邳等处修建坞堡提供全套技术准备。
啥,朱由崧即便研制出钢筋混凝土,其实也没办法抵御清军的红夷大炮!
的确如此,以朱由崧现在能研制出来的劣质水泥,跟没办法做到另一时空二十世纪中前叶时永备工事的防御程度,而且钢筋实在太贵了,朱由崧甚至连铁筋、竹筋都只准备用在少数的关键位置上,所以某种程度上水泥坞堡只是一个架子货,根本无法抵御清军的炮轰的。
没错,其实抵御滑膛炮时代的实心炮弹,最后的防御是建筑厚实的夯土,但要建成足够厚度的夯土城墙,那是需要海量人力和时间的,而使用水泥建筑的目的正是为了减少时间和人力消耗。
而一旦两淮大地坞堡林立的话,清军可没有那么多的红夷大炮及必要的时间和粮秣来逐一摧毁守军的防御,因此还是有可能逼着清军放弃从两淮方向直接威胁南京一线的。
至于有人又要说,山河在德不在险,一切的关键都在于人,若是兵无斗志,军将只想逃跑,再多的坞堡也是挡不住清军进攻的,但这就是一个与研制和应用水泥无关的新问题了。
这第四,要扩大云梯关方向的投入,帮助马阁臣在云梯关上位,更多的从江南乃至闽粤购入海船,招募更多的海员,以便到时候迅速扩大对朝鲜、日本的贸易,并想办法与海西女真、野人女真联系上,日后也好从中招募兵员----要知道,后金自建国以后,就不断的收括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的部族,以强化自身的兵力,如果朱由崧能抢在后金之前招走这些人的话,某种程度也是对后金政权的釜底抽薪。
此外,郯城这边的白柳供应要获得确保,同时还要想办法从其他渠道获得足够数量的柳木来制取木炭;而在宿迁、沭阳、睢宁购置土地庄园进行熬硝的事也不必一定拖到胡远山等人移籍后再办理,可以先购置王庄的名义先小批量的搞起来。
倒是在徐州境内购置土地并雇人挖煤冶铁的工作暂时还是放一放,不要一下子四面出击,把动静闹得太大了,让龙椅上的那位产生太多的忌惮。
再有就是,朱由崧要在南都及江南各地的《毬报》上投入更大的支持力度,并且进一步扩大谛听的规模,把谛听深埋入王府名下的各处产业,以确保对王府内部的控制力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