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双战线,法律与战争(十四)(2 / 2)

加入书签

莫洛托夫1890年出生,与何锐同年。不仅如此,莫洛托夫不到30岁就成为联共中央书记,乃是斯大林同志的忠实同志。将他派到中国来当大使,这里面的意味就颇为深刻。

递交国书之后,作为此时唯二正式承认中国的国家之一,何锐邀请莫洛托夫一起吃个饭。如果是正式场合,何锐与莫洛托夫只能谈共事。作为私宴,两人虽然也是谈公事,却完全可以放得开。

两人今年都36岁,倒是有些亲切。莫洛托夫一开始就爽快的说道:“何主席,在《红星报》与《劳动报》上的一些文章,并不代表苏共中央的观点。”

何锐微微点头,却没说什么。《红星报》上就将中英战争定性为‘帝国主义狗咬狗的战争’。虽然苏共里面定然有不少委员会这么看,但是这并不代表苏共中央的集体观点。如果是苏共中央直接表态,得罪何锐政府,会损害到苏联的利益。

红星报写这样的文章,不是写给何锐看,而是写给共产国际看。作为共产国际的领导核心,如果苏联不发表共产国际的看法,就等于不干正事。

如何取舍,如何沟通,是个非常讲究技巧性的工作。既然莫洛托夫亲自带话,也算是表明了斯大林同志的态度,也算是给了何锐一个交代。

之后两人边吃边聊,就谈到了中苏两国的国内经济建设。农业方面的问题从红军时代就开始困扰联共布尔什维克,莫洛托夫本人主管外交,并不管农业问题。不过斯大林同志对中国土改有自己的看法,莫洛托夫自然要请教一下何锐。

“中国的农业,最大问题是人均土地不足,一家人4口人,有1公顷土地就属于相当不错的家庭。人多地少,是中国农业最大的矛盾。但是中国人口众多的,导致农产品销售渠道很通畅的优点。苏联人均土地数量都有1公顷,在俄国,一个农户的拥有5公顷土地一点都不稀奇。农户土地众多,是苏联的优势。但是因为人口少,销售渠道匮乏,以及粮食价格过低,是苏联农业的特点。”

莫洛托夫即便不懂农业,却也很认同这种辩证唯物主义的看法,不由得微微点头。

“我国通过土改平均了土地使用权,实现了资产充足,解决了农村债务问题。现在我们正在通过集约化饲养,以及发展中国的小商品经济,将一部分农村人口向工业化人口转化。这会让中国农业人口数量降低,工业人口增加会增加农产品需求,反过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

“很多人认为中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而不是社会主义国家。”莫洛托夫也没有藏着掖着,到现在为止,苏联对何锐本人的评价,认为何锐很有气量,也不会回避问题。

“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国家不是一回事。中国选择通过市场经济来发展经济,随着中国的工业发展,未来30年内,中国就会成为一个工业国。进入工业化时代后,小商品经济即便不会完全消失,至少会在中国经济结构中变得微不足道。由于社会发展,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公有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占比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莫洛托夫被何锐的气度弄的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作为政治家,定然要以优先解决眼前问题为目标。在这方面,不管是斯大林同志,或者是托洛茨基同志,都是如此。

何锐对于未来的态度,尤其是何锐说起未来30年的事情,那种顺畅自然的态度。如果放在苏共的话,会被认为是很不严肃的。

但莫洛托夫完全没有小看何锐的意思,因为何锐迄今为止的功绩,足以证明他有着解决短期问题的强大能力,这并非是眼高手低的人能拥有的能力。于是莫洛托夫问道:“如果想请何主席为苏联农业提出些建议的话,不知您有什么看法?”

“苏联正在进行工业建设,出现工农业剪刀差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如果苏联能够根据地方农业产量,建设集约饲养业,并且提高饲料量的收购价格,农民收入增加,生产积极性也会提升一些。不过集约化的饲养业风险高,投资大,要求配套技术多。还有,就是肉类存储等设备,以及冷藏运输问题。苏联气温比较低,冷库什么的,每年需要时间比中国短很多。在这方面,倒是有些优势。”

莫洛托夫愣了楞,他能从何锐的话里面听出些专家的味道。但是这样的回答又超过了苏联的农业经济政策。到现在看来,并没有借鉴意义。不过莫洛托夫也因此对何锐的评价高了一点,于是问道:“何主席,如果《真理报》邀请您在上面发表些文章,不知何主席可否愿意接受邀请?”

任何能够扩大中国影响力的事情,何锐都不会决绝。即便知道自己在苏联报纸上发表的文章更多的是苏联的一种外交姿态,何锐同样爽快的答应下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