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东亚同盟(三)(1 / 2)
介绍完了中国海军建设的方向,何锐正准备提起第二个问题,也就是中日建立海军联络小组的问题。石原莞尔率先说道:“何君,能否允许我们先行告辞。”
程若凡心里面登时觉得有些不开心,却听何锐答道:“好。”
石原莞尔站起身,向何锐微微鞠躬,“何君,我们有太多事事情要准备,不得不先离开。失礼了。”
南云忠一等人也赶紧站起身,向何锐鞠躬后,便带上资料快步离开。看着日本将官们的背影,程若凡走到何锐身边,有些不快的发表了评论,“主席,日本人还是没什么长进!”
何锐笑道:“别小看现在的日本,至少他们有足够的勇气改变日本国体。国家利益层面就无关好坏,只与立场有关。”
程若凡想到在中日两国军队交流中的破事,无奈的说道:“主席,会不会出现日本帮忙,越帮越忙的局面?”
何锐心里面觉得程若凡的判断未必完全出于偏见,只是国防军的建设是按照PLA的模式建设的,尤其在官兵一体,上下平等的政治工作执行的十分严肃。所以国防军与这时代各国上下等级分明的军队模式有根本性的不同。
这种超越时代的优势在何锐看来简直是顺理成章,但是其他国家其实觉得国防军的政治工作属于异端邪说。面对没办法讨论的问题,何锐转而问了程若凡一个别的问题,“部队的新征兵标准进行的如何?”
程若凡神色有些复杂,他本想回答说进行的很好,因为的确很好。从1931年开始,新的征兵标准开始一刀切,初中毕业生才有资格应征入伍。程若凡最初感觉这个标准着实有些太高,却没想到当服役时间调整为两年,部队规模降低到150万后,初中生才有资格被征兵的要求居然真的完成了。
但是工作既然完成到这一步,程若凡索性提出了国防部的建议,“主席,能否从1937年开始,征兵标准提升到高中生才有资格应征入伍?”
何锐正准备回答,就见钟义府与胡秀山已经走过来,站在程若凡身边等着听何锐的回答。何锐反倒不想回答了,他反问道:“既然你有这个想法,何不说说你这么想的依据?”
程若凡当然准备好了,他当即讲述起当下的局面。1924年完成统一后,1925年开始了全国人口统计。从1925年,中国每年新生儿数量都超过1300万,而且还在逐渐增加。随着教育的加大,以及适龄学童必须上学的强制义务教育推行,1925年出生的新生儿,正好在1940年初中毕业。估计那时候的初中应届毕业生数量会超过千万。
让15岁的孩子们从军,还是有点早。18岁的高中毕业生以及等同高中学历的技校、中专毕业生其实更合适。根据人口统计,以及高中与等同高中学历的学校的招生数量,1936年这种程度的应届毕业生数量应该能超过300万。如果那时候恢复3年兵役,每年招收40万,也不影响军队数量。
一支由普通士兵也有高中学历的年轻人组建的国防军,光是想一想就让程若凡有些战栗。未来的中国军队可不是那种扛支枪就算是士兵的部队,而是一支机械化、摩托化,地空一体化的军队。这支还在孕育的国防军需要每一名士兵都拥有专业技术,而不是欧美现阶段扛支步枪就算士兵的军队。程若凡确信,国防军已经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何锐没有挑刺,只是问道:“现在我们的汽车厂,卡车厂,拖拉机厂的进度如何了?能否从36年开始,为我们生产足够的装备这么多高中生所需要的装备么?”
程若凡一愣。这个问题的确难住了程若凡,他与总后勤部的讨论中,同志们都觉得政府没有大建兵工厂导致了产能不足。如果是纸面上的未来新式军队,一个班好歹得给配备一辆运兵车。600万新式陆军好歹也得有50万辆运兵车吧,其他的则是开坦克,以及自行火炮。为了让这样的一支军队能够抵达作战区域,运油车,工程车辆,各种集散点所需的装备,50万辆运兵车与之相比,就有些微不足道的感觉了。现在军工产能别说满足600万军队,30万都满足不了。
在这几年的多次军委会议上,何锐都明确表示,将来为军队生产海量装备的应该是各种国内的企业,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私营企业。程若凡知道从道理上讲,这的确是合理的。但是程若凡还是觉得不舒服。只是何锐的决定,他不愿意去否定。此时只能不再表态。
何锐知道同志们还是不能接受,却也没办法现在说的很清楚。毕竟中国当下工业发展还没有到这个程度,现在部队真的能一声令下,工业企业能够立刻给部队普遍装备的设备,大概就是自行车了。
此时也不能打击同志们的热情,何锐便说道:“义务兵役征召高中生,局面到了的时候,我们自然会做。接下来大家还是先准备一下,我估计要不了多久,你们就得去日本出差。对了,中日海军联络小组的人数,我认为可以定在4000人。”
程若凡都惊了,4000人的工作小组,如果是陆军的话,那几乎是两个团的编制。而普通陆军中,士兵数量远比军官多。而联络小组这种组织,是军官数量大大高过士兵。即便是再支持何锐,程若凡还是忍不住问道:“主席,日本会被咱们吓到的。如果是4000人的工作小组,日本怎么也得出1000人吧。他们出了1000人,等于是把日本海军司令部给抽空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