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竞选(十五)(1 / 2)

加入书签

    施特拉塞,纳粹党的元老,也是纳粹党内唯一有能力与希特勒分庭抗礼的领导者。这位有点胖乎乎的男人今年正好40岁,与身材比较消瘦而且神经症的希特勒相比,看上去更像是一位政治家。

    纳粹党的双雄就在柏林的党部中面对面坐着,施特拉塞用尽自己最后的耐心对希特勒说道:“元首,我认为国家社会主义运动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但是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很难让人相信您在真正支持社会主义运动。”

    与施特拉塞的从容相比,希特勒目光明亮,眉头微皱,这是他非常认真时候才会露出的表情。“施特拉塞,你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是获得政权,还是与另外一半的德国为敌?”

    施特拉塞没有立刻回答。随着纳粹党成为德国第一大党,施特拉塞成为魏玛政府想拉拢的人。施特拉塞不愿意成为权贵们的走狗,便拒绝了。不过施特拉塞也认为纳粹党掌权,对国家社会主义运动有巨大的好处。

    在内心短暂的摇摆后,施特拉塞才答道:“元首,最初,纳粹党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如果您向那些人妥协的话,之后您会背叛社会主义的方向。”

    希特勒对施特拉塞生出些鄙视之情。没错,施特拉塞的确属于不忘初心的人,而且纳粹党中这种人数量很多。施特拉塞、戈培尔、冲锋队总指挥罗姆,还有鲁道夫·赫斯。这些家伙们虽然都认同希特勒的才华,但是他们也选择在“没收德国大地主土地,将其分给无地农民”的提案中与德共与德国左翼合作。如果不是希特勒下令不许这些人参与此事的话,没收德国容克土地的提案就要通过了。希特勒很清楚,如果纳粹党这么做了,就一定会与容克们结下无法化解的大仇。

    如果想让施特拉塞暂时服从,希特勒完全可以先许下些谎言,譬如一旦纳粹党掌权,希特勒就会立刻撕毁他正在努力与德国上层达成的协议。但希特勒不愿意这么做,这些年的经历让希特勒非常清楚,在这种战略问题上说谎,造成的危害远超过当时的一点蝇头小利。

    整理了一下心情,希特勒用此时他尽可能做出的温和语气说道:“施特拉塞,在这个世界上,有着广大的生存空间。不要总考虑着那一点眼前的土地,当德国获得了充足的生存空间后,我们可以让德国的每一个国民都拥有堪比大地主的土地。如果到了那个时候,还是有些大地主们土地过多,那么我就会让他们保留足够土地的情况下,将多余的土地让出来。

    现在还远没有到那个时候,施特拉塞,我的同志。现在德国需要的是尽快挣脱凡尔赛条约的枷锁,而不是在国内进行一场只有利于外国的斗争。”

    虽然希特勒已经用了他此时最温和的语气,但是他希特勒神色严峻,语气严厉,更像是一种威胁。早就见惯了希特勒这种反应的施特拉塞摇摇头,“元首,他们只会欺骗你。当你满足了他们一个要求,他们就会提出下一个要求。而这些人绝不可能真正放弃他们的特权。”

    希特勒当然知道上层靠不住,但是希特勒也知道,现在德国国内风起云涌的人民运动的确吓坏了那些资本家与容克老爷。在德国的共产党,社会民主党、以及纳粹党中,只要希特勒站出来向那些人保证自己会消灭共产党,打击社会民主党,禁止工会活动,走投无论的资本家与容克老爷们就会选择的支持希特勒。

    这种话决不能向施特拉塞说,希特勒甚至不能向大部分纳粹党老党员们说。现在希特勒已经开始依靠希姆莱建立只听命于希特勒的党卫队,同时把那些愿意接受资本家与容克的人团结在他周围。希特勒现在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一定要压制住施特拉塞。

    施特拉塞并不知道希特勒的计划,希特勒也不能透露他计划中的任何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人的交流十分艰难与痛苦。最终,施特拉塞终于气氛与无奈的表示,“如果元首坚持自己的看法,我将与忠于社会主义的同志们离开纳粹党。”

    说完了这最后通牒,施特拉塞站起身头也不回的离开了会议室。看着施特拉塞的背影,希特勒没有说话,但是他的手指张开又收紧,仿佛在握着并不存在于他手掌中的某人的脖子。

    当希特勒面对党内社会主义派系的分裂之时,罗斯福正在酒会上向那些已经给他捐款,以及没有向他捐款的美国上层讲述着他对于美国未来的看法,“……先生们,如果胡佛总统有过在华尔街就职的经历,他或许会更了解银行业的运作模式。”

    这句话说完,听众们发出一阵心照不宣的笑声。是的,华尔街的地就是罗斯福家族的,所以罗斯福家族对于银行业的运作模式十分清楚。而且罗斯福的话也不用看成一种嘲讽,胡佛这个穷小子的确不了解银行业与金融业的运作。

    坐在轮椅里的罗斯福继续说道:“我知道,很多人认为胡佛总统已经开始与中国进行大规模贸易,缓解了不少经济压力。但是,美国的经济问题并没有解决。只要中国与美国的合同结束,美国的经济就会与之前一样。

    这次美国遭遇的危急,是之前几十年时间中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美国旧有的经济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美国,只有制定全新的政策,才能应对当下的局面。总统的工作是为国家管理提供方法,哪怕是再痛苦的过程,哪怕是不可知的未来,只有熬过去之后才能得到解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