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雨绸缪(2 / 2)

加入书签

因为真的无伤大雅,反正只要这些老人家自个儿高兴就行。

老小孩嘛,也是需要哄着的!

研发中心这边,各大项目组的研发进度,一直在有条不紊的展开着,倒是也不需要他去过多的插手。

显卡与声卡的联系和生产,目前还是方嘉伟在负责,毕竟,这属于四维公司的业务范畴,当家作主的还是赵敬。

只有等以后晶圆厂正式转入了天工高科,那么这些就可以一块交给它们了。

而四维,还是那个只负责专利以及设计的公司,甚至完全可以说,四维公司就是研发中心的服务部门,负责一切对外的相关业务事宜。

说白了,其实和大总管没什么区别。

所以,表面上看起来,研发中心和香江荣盛、九天科技算是真正的划清界线了。

因为和他们对接的,包括专利授权、产品设计、技术支持什么的,已经变成了香江四维公司,而不再是陈哲的研发中心。

毕竟,随着九天科技的正式崛起,这家会吸引到无数人的关注,不管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总之,陈哲不想过早的陷到那个漩涡里。

科研嘛,保持低调才是王道。

至于安阳理工学院会不会跟着打响自己的名声,这个自有许忠信教授去应对,同样不需要他去操心。

未雨绸缪,他也只能去尽量的提前做好准备了。

至于项目组那边,eda已经接近完工,这个可是设计研发芯片领域的一大利器。

为什么说是利器?

因为随着集成电路设计的发展越来越快,就需要程序设计模块化,团队化合作,进而通过专用库,来达到代码可读性的高度统一。

而在这里面,最核心的功能莫过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

可以说,有没有eda软件的辅助,一个cpu设计团队在架构设计上所花费的时间以及效率,是绝对的两码事儿。

五年前,能设计超过100万晶体管的cpu就很了不起的。

但现在呢?

600万。

2000年,这个数字就会达到4000万。

所以,eda软件的重要性,只会越来越重要。

如今eda领域的巨头,其实只剩下了两个了,synopsys和mentor已经合二为一,ce也收购了protel,这两家完全霸占了整个市场。

后者在1992年就进入了国内,直接碾压了国产熊猫icccad,让熊猫败得惨不忍睹。

但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因为想要搞eda软件,那就需要有生产制造芯片厂家和你深度绑定,然后大家一起研发,搞器件模型,流片迭代测试,实际用户反馈。

尤其是仿真工具,虽然能提供各种深度调试参数,但却必须有晶圆厂提供对应的数据,才能完成相应的仿真模拟支持。

要知道,芯片仿真已经属于物理领域,没有大量的数据支撑,不懂物理特性,是写不出算法的。

而晶圆厂在工艺上产生的各种数据,是需要提供给eda设计公司的,这里面就存在一个大规模协作的问题,可不是软件研发公司一家的事情。

而偏偏,在国内就缺少这些连在一起的环节。

宁愿把电路设计、元件排布、pcb布线给分开来来做,也不去搞什么协同合作。

所以在eda领域,是一步领先就可能步步领先的。

因为跑直线,是没有弯道可以超速的,国外有巨大的服务优势以及产业链,就可以和最先进的生产线,进行相互印证结合。

但技术上的后发劣势,却决定着一款软件的根本。

所以,陈哲想要在国内玩一条龙,那就必须从eda软件、芯片设计、晶圆厂都给完善了,然后才有底气去说话。

甚至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他这会儿只要多花点儿时间,把产业链给补全了,再顺便培养出一批相关的人才,那么,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因为半导体产业的芯片制造,关键还在于基础的加工、制程工艺以及良品率。

抓好了这个,就能实现国内电子半导体的原地起飞。

不是他夸口,虽然很多编程技术放在这会儿还不能用,但是那些编程思路,却是可以借鉴的。

把复杂的代码精简化,实现高效率低能耗,甚至直接省去大量的人工……这些都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毕竟,这个和计算机的软件生态无关。

况且,他主持开发的这一款eda,可是具备网络协同开发功能的,这和工程合并功能可是完全不属于同一档次的东西。

如果对手追上来了,那就再把3d重叠多层设计给抛出去,直接实现2d平铺到3d多层堆叠的构想。

而这,就是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了。

它可以实现在指甲盖大小的晶圆里,装下数十亿个晶体管,是在1999年,由台积电的胡政明教授发明出来的。

而到了那时候,晶圆厂和eda将会彻底的捆绑在一起,直接锁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