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九章 等他们内乱(1 / 2)
除了容易被攻击外,庞大军力的运输队伍,还极其容易因为自身的规模而损失惨重。
拉车的牛若是要保持健康,每日的食量要达到12--18公斤,而马的食量也有10公斤,这是每个人所需补给的6.6--12倍。
除了牲畜,驾驶者也要吃饭,因此对于规模达到数万的运输队来说,这是极容易供应不上的。
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正是上述情况绝佳的案例。
为彻底解决匈奴的威胁,汉武帝决定派遣规模庞大的骑兵远征匈奴后方。
史载拥有10万骑兵的部队,被汉武帝动员起来进行远征。
为了供应这支庞大的骑兵部队,仅驮马就安排了14万匹之多。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车辆和民夫负责供应运输。
由于此前同匈奴多次战斗,因此身经百战的汉军连连取胜。
但就算如此,当汉军得胜而归的时候,14万匹驮马仅剩2万余匹存活,士兵的损耗也达到数万之多。
在匈奴几乎是连战连败的情况下,汉朝有如此损失,可见物资供应的匮乏,在大兵团行动中并不罕见。
骑兵消耗的物资数倍于步兵,加上目的地还非常遥远,驮马和拉辎重车的牲畜都必须以超负荷的载重长途跋涉。
雪上加霜的是,有限的物资必须供应作战部队,那么牲畜就得不到充足的食物,这就造成了它们的大量死亡。
作为运力的牲畜一旦损失,物资更难以维持供应,士兵便会在饥饿之中得病死去。
除了后勤的压力,庞大军力也带来了管理上的困难。
越大的规模,在计划、组织、控制、协调这4个维度上就越是低效。
士兵需要食物和饮水,那么在古代制定一支超过10万人的作战计划的时,就不能考虑长期驻守,更不能将部队集中于一块区域。
将领在制定作战计划是,要寻找有充分粮产的区域才行。
部队的行军路线是不能脱离河流的,否则就会立刻面对缺水缺食的尴尬境地。
除开军队的移动和驻扎,出营会战也要考虑战场的宽度是否能展开所需兵力,并留下充足的迂回间隙。
否则士兵们将难以运用武器和战术。
但规模的过于庞大,导致极少有这样合适的地形。
即便是每人只占据1平方米的空间,10万大军也要占据整整10万平方米的区域,这就相当于整整14个足球场的空间。
哪怕战前计划上考虑周全,战时的组织、协调和控制也难以保证。
规模越大的军队,就有越多的下级单位。
在古代那种非常有限的信息传递条件下,很难有效的组织起来并协调运作的。
靖难战争中的白沟河之战,朱棣就给盲目堆砌数量的南军以下评价:人多易乱,击前则后不知,击左而右不相应。
对于这样的情况,前秦皇帝苻坚有着深刻的体会。
公元383年,苻坚率领大军南下攻晋,双方于淝水之战展开对峙。
苻坚清楚自己的军队因过于庞大无法进行消耗战,因此在决定作战计划的时候,只能将计就计答应谢玄的决战要求。
但当他打算让士兵有序退却时,残酷的现实却生生的泼了他一盆冷水。
拼凑出来的大军,根本无法完成各个单位间的有效协调。
后退指令下达后,军队在后撤时发生了混乱,阵型被严重破坏。
更为可悲的是,由于信息传递的缓慢,加上军队铺开后的空间广阔,后排的士兵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这导致东晋降将朱序到处散布谣言,称秦军被打败了。
不明所以的士兵们,只得各顾各的逃命,最终演变成全军溃败。
古往今来,人多势众纵然有理,但合理的组织才是更为必要的关键。
人越多,就带来越多的弱点和越大的压力。
如果一味的迷信数量优势,将会让军队反而变得不堪一击。
一支军队参加战斗,本身就需要一群数量不少于军队人数的后勤队伍,为冲锋陷阵的将士打理粮秣补给。
善战的将军,也会在战斗前尽可能的考虑后勤问题,并将手下的福祉视为取胜的重要条件。
当然,在古代战争记载中,往往存在很多今人看来匪夷所思的大军数量。
一群血肉之躯,居然在没有良好交通条件、通讯手段和工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轻而易举的拉起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大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