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三章 铁甲时代(三)(2 / 2)

加入书签

第六代“君权”号属于“威灵顿公爵”级,1841年首舰“威灵顿公爵”号作为纯粹的风帆战列舰下单订单,原设计龙骨长52.1m,排水量5892吨,载重3186吨。

因为中途修改设计加装蒸汽机直到1849年才得以开工,这使其成为皇家海军第一级蒸汽战列舰。

蒸汽化后的“威灵顿公爵”级吨位明显,排水量达到了6201吨,载重增长为3966吨。

然而三号舰“君权”号却没能成为一艘威武的头等蒸汽战列舰,她的传奇命运后面会提到。

第六代“君权”的同级舰“威灵顿公爵”号,照片中可见甲板上巨大的主机通风桶。

由此可知道,在战列舰时代开始之后二百年的时间中,三层甲板风帆战列舰的载重整整增长了大约一倍。

体积也扩大了一大大大大大圈,最后一代纯风帆一级战列舰已经是排水量接近六千吨的庞然大物。

甚至有法国瓦尔密号这种超过6000吨却在服役期间从未进行蒸汽化改装的四层甲板怪兽,大船中的又一反面典型。

据时间排列的皇家海军主力舰吨位表,1849年之前的战舰吨位使用的是“载重”而非排水量。

可以明显的看出风帆时代战舰体格的扩大趋势,蒸汽机的运用只不过是这种趋势的高效催化剂罢了。

风帆时代战舰体量不断扩大的同时,搭载舰炮的体量却并没有跟进扩大。

反之,宏观来看风帆时代的舰炮有一种越来越轻的发展趋势!

战列线时代早期皇家海军的战斗序列中曾短暂出现过重达8000磅的60磅炮,著名的“金色魔鬼”,第一代君权号“海上君主”在1639年下水时就计划装备这种重炮。

但很快为更加明智、轻量化的20门42磅炮替代。

实际上42磅级的加农炮对于风帆战舰来说还是太重了,其缓慢的开火效率也难以满足作战需求,是为一种争议武器,多次惨遭抛弃。

这就好比五灵神车,你再怎么能跑秋名山,那也是在空载的基础上,但凡装满人跑一个试试,不摔到山坡下面才怪!

1677-1716年间,42磅炮是整个皇家海军的最重火力,只有一级战列舰的下层甲板才会配备。

1716-1740年,42磅炮甚至也从现役武器中退出了。

1740-1792年,该级火炮再次列装。1792年再次基本退出。

拿破仑战争的大多数阶段,皇家海军战斗序列中最大的火炮只不过是2.8吨重的32磅炮。

更难以想象的是,直到19世纪40年代68磅加农炮列装前32磅炮一直都是皇家海军的最重火力!

除此之外,有些英国战舰会在甲板配备轻便的短管68磅卡龙炮补充近战中的大口径火力。

法西联合舰队手中的最大家伙稍微重一点,炮重3.25吨的36磅长炮。

那个时代的舰炮大多远远不能与要塞炮比体格。

装备在要塞之上的大炮脱离了木制浮动平台的拘束,体量限制比舰炮要小的多,对于战舰来说过于笨重的火炮之于炮台却是正合适的。

用现代的思维来说,就是平台的重要性,你再怎么牛b,不给你一个好平台施展,再牛b也白费!

自己出去浪去?那也是个死!

西方列强之外,武备远远落后世界步伐的清代手中都不乏体量惊人的重型岸炮。

比如原布置于金州的要塞炮“镇国大将军”足有4.01米长,这还远不是现存清代国产红夷炮的最大者,当年,一门扼守旅大地区的重炮炮长达到了4.5米,口径20厘米。

须知清代万斤大炮的炮长一般只有3.5米左右,炮长超四米的火炮则可能有1.2万~1.5万斤(7.08-8.85吨)的体量。

奥斯曼帝国于1790年左右制造的重型青铜炮,重5.2吨,能够发射重56千克(超过120磅)的炮弹。青铜的炮用性能远好于铁,成本亦然。

不过按照世界标准,清代国产重炮是十分不够格的。

根据炮身铭文,道光年间制造炮重八千斤(4.72吨)的铁炮“耀威大将军”与一万斤(5.9吨)的“扬威大将军”“受药二百四十两,配弹四百八十两”,竟然只能发射约17.7千克的炮弹,与36磅长炮17.6千克的炮弹接近。

华夏铁炮比与自己发射相同磅数炮弹的西方铁炮足足付出了30-40%的额外炮重。

为弥补自制火炮的不足,鸭片战争前邓廷桢、林则徐、关天培、琦善等人设法自葡澳引进不少葡萄牙68磅黄铜岸炮。然而清军落后的炮架、炮台、炮术以及对于近代战争的浅陋认识使手中威力尚可的国产与进口重炮未能发挥应有的作战效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