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1986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1 / 2)

加入书签

1986年代的浪潮之下,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

要是评选年度汉字的话,那就是惊蛰。到处是旧与新的冲突,传统气功热和863计划。还有罗大佑的《东方之珠》和崔健的一无所有。javascript:;

改革虽然自上而下,落实到每个地区,并不是那么迅速,对于平民百姓来说,还不如三提五统来的刻骨铭心。

每年的春耕夏收,夏种秋收,大致应该是农村最重要的时间,任谁会欺负人,土地是不会欺骗你的。

农人不仅存在作家笔下的狡黠,更多的对于土地的忠诚信仰,一丝一毫不敢懈怠。公粮短了缺了是真的会要命的。

本地农人最爱的除了土地还有对小孩的教育。

公社的徐云中学理所当然成为这个地区质量最好的学校,一所以被gm党返乡团残忍杀害的烈士命名的学校。

学校有着当地为数不多的全职老师,甚至于里头还有几个京城清北下放过来的,这在后世估计难以想象一个贫穷的乡下有这样的教资。

出事儿前,陈七的父母虽然只是队办初中的办公半农的老师,一家人也过得相当不错。

一个三间青瓦房的小院子,虽然没有什么家具,陈母喜欢种点花草,搭配着竹制栅栏围墙,多少有点江南小院的特色。

陈母于秋是教语文的,高中毕业后一开始教小学,后来教大队初中语文。

父亲陈新生,共和国同龄人,是历史老师。

陈新生做老师前一直在部队里工作,八零年负伤转业,结束了14年的军旅生涯。

陈新生带着一身伤病回到家乡,重体力活也干不了。最后大队安排了做老师。在这之前陈七和陈新生过去的9年里基本上只见过几次。

陈新生因为胸口弹片没能取出来的原因身体也一直不好,常年咳嗽,可是精神状态一直很好,小院也是回来后建好的,很是费了一番心血。

而在这之前,陈棋和母亲一直住在外公家。

母亲于秋和外公于少卿是陈棋相处时间最久的人了,陈家人口多,分家早,陈新生长年不在家,而外公又是一个人生活,所以于秋婚后也是住在娘家,所幸俩家离得也不远,相互照顾着。

于少卿二十年代出生,家里世代酿酱油。从小吃喝不愁,跟着乡下老秀才读的私塾,没有上过新学。

四十年代时,于家先后经历倭寇的肆虐和gm党返乡团的压榨,小少爷变成了破落户,家里就剩下的七八个酱油缸,成分不好不坏。

可于少卿这么个破落户不怎么会种地,酱油也不会酿。最后还是妇联帮助他娶了媳妇于李氏,得女于秋。

陈棋脑中不断回忆着过往。一瞬,又是一世,错纵交织的记忆将如何指引自己和这个世界和解?

爷爷陈平行二,有八个兄弟姐妹,家里穷。后来他十几岁随逃荒的一个北方人学了劁(qiāo)猪的手艺。

陈平从那时候开始就开始不断接济兄弟姐妹。所以家族关系很好,自个儿家里也就没有余下什么钱。

陈平在家也算是说一不二的一个人。

月光下的陈平异常憔悴,发黄的面色,花白的头发怎么都看不出来是五十几岁的人。加上他不时的抽一下水烟壶,准备和陈七商量一下墓地的问题。

陈七看着他,心里酸楚,白发人送黑发人不止于此。

本来按照传统停灵七天下土葬,如今正处在殡葬改革的大跃进时代,如今是火化之后的安葬就看各家的了,政府也不怎么管。

前些年牛鬼蛇神被扫荡一空,后世流行的和尚念经,道士打醮啥的这个时候还没恢复。

所以流程相对很简单了,扎库纸钱准备好了,大队专门的有几个人看葬人帮着到地理选个地方。

扎库纸钱什么的几个姑奶奶都帮着搞好了,关键是最后下葬的地点,才有了点争议。

陈平和其他长辈倾向于自家地里,大多数墓都是田野里。这种对于社会也有好处。

基本上几代后,坟地自然而然的平了,那个是土葬时代,,当然绝大多数泥腿子家也本身没啥祖坟的。

陈七心里清楚,十几年后轰轰烈烈的平fen运动就开始的同时,公墓的价格各地也和房地产一样此起彼伏的。

最后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父母的坟被铲掉了,骨灰盒也不知道去了哪儿。

对于陈七坚强烈持送公墓的要求,陈平最后也只是迟疑一会儿,最后还是同意了。

这个年代公墓的价格不贵也不便宜,150块,城里工人一个月工资,乡下泥腿子得干上俩三个月。

亲戚邻里来的帛金差不多有1700块,最后吃席大锅菜搞完,结余手头还剩了七百八十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