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找神仙帮忙(1 / 2)

加入书签

特遣队化解了王时雍的报复行动,而西门大街和朱雀街以及御街的抢粮规模不大,商户百姓的反抗,再加上侦察兵暗中阻碍,捕快弓手被侦察兵和万大林的游击队员用弓弩射死了十几个,老百姓数量比捕快弓手多多了,捕快弓手仓惶退去。

王时雍和徐秉哲吓破了胆,不敢再命令捕快弓手抢劫商户百姓,便命捕快弓手召集汴河两岸的力工,收集大车,打开夷仓,把粮食装载上车;

周氏兄弟主动向徐锐请缨,在力工们装载粮食时,从西水门偷偷调来300多人,埋伏在夷仓附近监视动静,冬夜寒冷啊,幸好负责监视的都穿上了87式冬季作训服。

周氏兄弟的任务是:一、统计装粮数据,控制在三万石左右;二、交粮达到三万石就阻挡继续发货。

万大林的游击队化妆成附近的力工,混进了夷仓,通过暗号把每车的装运数量发了出来,每辆大车装十五石(袋)粮食,一袋一石,宋代一石合118市斤,一车约合一千八百斤,三万石就是两千车,一定要统计清楚;共征集了六百二十辆大车,一千多匹驴和骡马,所以至少要分四次才能拉完。

夷仓离扬州门很近,大约三百多米,出了扬州门就是城外,是送到城外还是送到斡离不和粘罕的军营呢?耿南仲这王八蛋没有讲清楚,力工们畏惧金虏凶残,不愿意送去金虏军营,耿南仲欲强迫力工们把粮食送到金虏军营,但力工们在混进去的游击队员怂恿下,打死都不愿意去,最后耿南仲与金虏达成妥协,粮食送到金虏鹅车对楼停放处卸车,由金虏自行装运回去。

到第二天中午,三万石粮食已装运完毕,金虏以为还有,在那傻傻的等待;却不知,城里已经沸反盈天了,周氏兄弟带着手下兄弟现身,并裹挟了五六千的禁军士卒,挡住了运粮大车,周从仁站在大车上,挥舞着拳头慷慨激昂地说:

“弟兄们,就在十天前,活神仙天降神罚,恨恨地惩罚了金虏,为城里百姓抢回了十万石粮食,但是今天耿南仲、王时雍、徐秉哲等奸贼,竟要把粮食明目张胆地送给金虏。”

“金虏在我大宋杀人放火,**掳掠,无恶不作,给我们大宋军人和老百信带来了多少苦难,你们都清楚得很,不是吗?这些奸贼抗击金虏不行,戕害老百姓却非常厉害!弟兄们,这是赤裸裸的资敌行为啊!金虏围城,拼命的是我们,金虏没粮了,这些奸贼就把粮食送给他们,让他们吃饱了,再来打我们!你们说:我们能答应吗?”

“不答应!不答应!...”禁军群情激愤,众禁军将士本来就不愿意,缺的是一个领头的人。

“我们坚决不答应!坚决不答应!”周从仁坚决地喊道。

“如果昏君奸贼要再给金虏投献粮食,除非从我们的尸体上踏过去!”

“对!对!对!...”众人纷纷附和。

“与其把粮食送给金虏,不如分给老百姓!是不是?”有人建议。

“好!这就分了它!”有便宜占,谁不愿意?在场的禁军和商户百姓马上就成了既得利益者,谁反对都不好使。

“好!沿汴河大街分过去,一家一袋粮食,大家不要抢!”周从仁拍板分粮办法。

耿南仲吓坏了,大金军没拿到足够的粮食,如何甘休?督促巡检使和捕快弓手阻拦,但见禁军和百姓人多不敢阻止,此事只好作罢。

耿南仲和王时雍惊慌失措地进了皇城,在大内垂拱殿觐见赵桓,详细禀报了开封府征粮遇到商户百姓反抗,而且人多势众,捕快弓手反而死伤多人;只得开启官仓,才交三万石,却被城中禁军阻挡,离大金索粮要求额度相差甚远;

赵桓一听军民闹事,没有完成金虏的索粮额度,非常焦急。

如此,如何是好啊?金虏若以此为借口,再开战端则东京危矣!

赵桓在御座上如坐针毡,茫然四顾:

“诸位卿家,可有良策?”

新任知枢密院事孙傅苦思御敌之策,忽然灵机一动,出班禀奏:

“官家,上次东京城外活神仙天降神罚,雷击金虏,想必还记得吧?臣想若能找到活神仙,再降神罚,何愁金虏不灭?”

“哦!此事朕还记忆犹新,当时大殿震动,殿宇摇晃,还以为地龙翻身呢,听近臣回报,金虏人马死伤者不计其数,城中军民还挽回了富国仓十万石粮草,王卿家当时不还前往勘察过吗?”赵桓一听就来劲了,觉得这是靠谱的事。

“微臣确实曾亲自前往勘察,金虏被雷击后,尸骨不全,血肉模糊都千真万确,不过这活神仙却不知所踪啊?”王时雍还记得当时的场景,好几天都吃不下饭。

“官家,若能得活神仙相助,金虏确实不在话下,可活神仙恍如神龙见首不见尾,如何寻找啊?”耿南仲当时外出未归,并未亲见。

“官家,臣就此事曾亲往勘察,金虏人仰马翻,残肢断臂,大车散架!残不忍睹!可见活神仙神罚之威,富国仓粮草据说也是活神仙授意运回的,此事千真万确。”

礼部侍郎李若水是个很轴的人,竟亲自到现场一一检验金虏尸骸,绝非兵器所致,所有尸体均衣衫褴褛,仿佛被一种神秘力量撕扯所致。

新任宰相何栗是主战派头号人物,一力主张寻找活神仙,活神仙能帮大宋一次就能帮大宋第二次,而且活神仙天降神罚的神迹是不容置疑的,许多人亲眼所见,富国仓的粮草失而复得可不是以讹传讹的谎言。

殿中大臣都认为寻找活神仙是当务之急,孙傅突然吟诵了一句诗:

“郭京杨适刘无忌,皆在东南卧白云。”停顿少顷,突然神采奕奕,出班一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