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有条不紊(2 / 2)

加入书签

纺织还是依照惯例建厂,他们这边民生已经安定,那些闲下来的建筑队,就可以直接委派到四镇的其他地方去继续建筑,而且现在他们的身份升级,就都是指导员了。

在他们的兴办当中,砖厂和建筑,都是可复制的,不能复制的就是多样化作坊,一来本身传授难,二来,这也会阻碍清河村的发展,所以无利。

许多人一来缺钱,二来缺少几十万两银子挥手撒出的气量,只要钱到位,粮食到位,几乎第二天开始,全县的难民就进入了安置当中。

对于罗明秋来说,他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时间的问题,马上就要入冬,冬天能做的事情太少了,所以得赶在这一阶段,把温饱的问题解决。

这个时候,按照清河村的发展规划,肯定是不行了,地基加上三层阁楼,圈户型,开发楼房,显然是最简单的。

砖混结构不像夯土,三层结构还是足以支撑的,在里面划出10到30平方不等的空间,就可以安置单人或全家进入住宿,然后有共享的地火龙,这些全部是支出。

集团的造价团队,李永厚夫妻带领的项目布,很快就将几万难民的住宿整理了出来,光是这个项目支出,就高达六十万两银子,一半就已经消灭了。

罗明秋一点都不觉得惊讶。

相反的,还有点欣喜。

原本这个价值,它是按照一百万两银子定论的,这么一来就少了四十万两银子,而且光是这一点,就能够完成胡晓峰的需求了。

那您安置就是衣食住行。小围圈的三层大院建成,里面摆上纺织机,那就是前店后厂,至于荒地的开垦,就要交给里面住宿的人了,可那都是来年的事情。

罗明秋所需要做的,就是顺势完成一个循环。

罗氏集团的商业部门成立项目,专门的负责人下去,院子的建设是灾民自主独立完成的,按照规划,这样一间小院子,就可以容纳3到50人。

这就形成了一个微型小村,那么,每隔十亩地左右,建设这样一个院子,就会在山间平地,像是群星罗列一样的铺开。

然后再分出一条条小道,交错之间,就不自觉得连成了一个乡村群,耕种放牧都有了解决。

只要有钱,安置难民就不难。

可是这些都是纯粹的支出,罗明秋作为一个商人,的确可以拿出这些钱来扶危救困,可是他仍然要考虑回本的问题,显然,这是他的扶贫当中唯一的问题。

至少从物资的产出上,他是不能够依托的,按照规划,即便是有地种了,那些人一年所能种的地,交完赋税。也只是堪堪过活。

最多完成自给自足,甚至如果遇到干旱,他们连自己吃饭都是问题,更加不可能给罗明秋提供经济收益。

罗明秋唯一能够收获的,就是良好的名声,可是这并没有多大的作用,这也是那些乡绅富豪,为什么不愿意这么做的原因。

既然经济利润,已经没有什么可图之地,还剩下六十万两银子,罗明秋自然得想想,他们应该用在什么地方。

思考许久之后,罗明秋终于有了答案。

建学!

这些灾民当中,成年人极多,但是小孩也不在少数,这个时代的人,普遍不可能识字,识字就算是文化人了,而他们的信息接收也很单一,十分质朴。

没有经济利润,那就可以谋取思想利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