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再议南行(1 / 1)

加入书签

“策划谋反?”

当李自成听到这一个字眼的时候,瞬间表情发生了微弱的变化,眼神也变得凌厉起来,这一微妙的变化也被牛金星收入眼底,知晓谋反一词对于君主来说一向是忌讳之事,他便立即解释道,以免引起闯王不满。

“臣所策划的谋反自然是指的是在明廷京师的谋反。”

“这件事丞相可没有和孤提起啊,诸位大臣知道此事吗?”李自成语气变得不悦,似乎这件事刺中了他的逆鳞,当即又询问其他臣子。

而宋献策,李岩面面相觑,皆不知此事,但毕竟牛金星是为丞相,也不好驳了他的面子,一时之间也有些犹豫,不知该说什么。

见状,牛金星立即上前说道:“大王,臣做的这件事情他们并不知晓。”

“那你给孤说说,这件事你是如何谋划的?还有你为什么远在京师之外,可以谋划里面的事情?这些,孤都挺好奇的。”

见闯王对这件事如此在意,牛金星自然是全盘托出:“回禀大王,这件事是臣吩咐曾经实现藏在京师的人做的,传递消息用的是信鸽。那一日,我传出信鸽,特意煽动京师的一些早已打算降我大顺的官员,挟持明朝皇帝,本来几乎可以成功了,但是没想到最后却被京营军及时赶到救下了那个皇帝。”

说罢,一声叹息,道出了牛金星的无奈。

李自成听了牛金星的讲述之后,沉默不语,细细品这几句话,却是依旧发现这里面有京营的影子,顿时怒从心生,恼怒道:“谁能告诉孤这个京营怎么就突然如此厉害?”

“对方不过五千人,对战我准备好的五千人,怎么就会大败!是不是你指挥有问题?”说完,一道目光直接投向了跪地的李过。

这一言语顿时又令稍微放松些的李过重新紧张了起来,赶忙回道:“大王,臣的指挥您是知道的,虽然说不上什么惊天能力,但也不会如此失误。”

终究是找不出什么原因,李自成心里一团怒火憋在心中,无处发泄,越想越气愤,不经意间又看到李过那一副狼狈的样子,顿感恼火,挥手呵斥其退下,领五十军棍,然后直接降为了一个参将。

“大王,不妨将整个大军往前移已移?正好可以威慑他们。”牛金星在此出言道,但这次却是提到铁板上了。

“不必,从山西调一些兵过来吧,最起码调五万人马,然后重新包围京师,但是这次我们要驻扎在通州一带,孤觉得这个皇帝可能不会待在北京了。”

李自成眼神微眯,内心不住地沉思着,怒火渐渐平复了下来,筹划着怎么进行下一步的行动,而他的话却真让他猜中了。

这边朱凌率大军入城,京营军开道,街道两边站满了围观的百姓,有着五城兵马司的人把守着秩序,百姓们成群结队,纷纷踮起脚尖想看看连日败绩,今日却突然大胜的军队。

“我朝这是大胜了吗?”

“看样子确实是啊,没想到陛下竟然亲自出去与那些闯贼交战,实属不易。”

“我朝中兴有望了啊,京师也有救了。”

朱凌骑在自己御马吉良乘之上,直视前方,身后紧随着高文采和关宁铁骑伴随左右,威风凛凛地走在通往皇宫的大街上,即使身后的关宁铁骑们大多蓬头垢面,衣甲沾血,但仍然不影响他们那肃杀的气势。

况且陛下身上也同样有些污浊,但这份污迹却更能显示出他们此战是真刀真枪,而不是虚晃一圈。

本来天子大胜而归,街道上应是提前有欢呼鼓舞,百姓皆跪,而迎天子。但为了树立自己,也算是挽回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便下令一切取消。

看着周围的百姓那迷茫而又崇敬的目光,朱凌便知道这一次自己的御驾亲征,带来的皆为好处,无一丝坏处,只不过回想起之前战场上的一幕,着实有些后怕,若不是李元为自己挡下那一箭,自己必然会落得个非死即伤的下场。

于公于私,李元都应该风光大葬,救了他,大功一件,岂能不赏。

再说这关宁军的安排,孟兆祥和李若链皆问起如此多人如何安排,纷纷摆出一副难题的姿态,但却难不倒朱凌,他早已想好了法子,之前抄家甚多,就让他们先住到那些罪臣的府上去,其余的直接住到京营便是。

如此安排,虽说有些仓促,但起码是眼下最好的办法,二人没有多问便退下了。

回了宫,一刻都没有歇息便立即叫来王承恩,令其拟旨:“辽东总兵李元为国效忠,不顾危险保护陛下安危,被闯贼所杀,如此功劳,应当昭示天下,展示其忠君之心,特加封其为凌哀伯,谥号:忠勇。”

念完后,朱凌便摆摆手让王承恩下去给了内阁,然后发下去,但王承恩却没有个动静,当即有些不满,但抬头看向其面庞的表情,突然明白了些什么。

“怎么?因为朕今日打晕了你?”

看着王承恩就如一个在婆家受了气的小媳妇,那副哀怨的表情,朱凌不禁笑出了声。

“陛下,奴婢只求您一件事。”王承恩突然跪下,满脸哀求般地说道。

“说。”

“只求陛下您不要再那么莽撞了,大明需要您,后宫的皇后皇子们需要您,百姓们也需要您啊,您可不能不拿自己性命如此行事啊!”

看着王承恩这般哭嚎,不顾仪态,几乎是泪流满面的诉说着。

“大可不必,这次朕出去,也是没法子的事情,起来吧别跪着了,这几天有些冷了。”朱凌看着他如此恳求的模样,自然心中也是不忍心他这样。

“谢陛下恩典。”王承恩擦了擦眼泪,也不再哭嚎,他还是知道些分寸的,什么时候该哭什么时候该笑,都是摸爬滚打过来的。

“好了,赶快交与内阁吧。”

未等朱凌说完,殿外的一个小太监便走了进来,细声道:“陛下,殿外左都御史李邦华大人和兵部侍郎王家彦大人求见。”

这个时候来觐见?

朱凌虽有疑惑,但也不愿拒绝,让小太监叫二人进来后,王承恩也立即退到了一边,那道旨意也只好先推迟一下。

李邦华和王家彦二人快步走来,来到朱凌面前正欲跪下,却被拦下,王承恩上前解释道:“两位大人,如此深夜赶来许是十分劳累,您二位年龄也不小了,有些不必要的礼节就都省去吧。”

听王承恩此话,二人皆是一愣,但立即反应过来,皆微微躬身:“谢陛下。”

“两位这么晚了觐见是有什么大事吗?”

朱凌是了解这两个人的,他们曾经是一直支持南迁的,但因崇祯当时不愿背下骂名,加之大臣们也都反对南迁之举,故二人每次提起之时皆被崇祯斥责了回去,甚至到了后来李邦华提起想让太子朱慈烺去往南京也被崇祯驳回。

理由极为简单,崇祯认为若是太子去了南京,一是镇不住那些南京留守大臣,再其次万一自己的太子效仿唐肃宗,对其父亲唐玄宗那般对待,大权旁落,孤苦无依。

到后来更是被圈禁,崇祯此人生性多疑,想到此处便断然拒绝。

但当闯贼兵临城下,他却后悔不已,李邦华和王家彦也表示没有了回天之力。

如今看着二人,倒真是同情他们。

“陛下,臣和王大人今日来为了南行一事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