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峰回路转(1 / 1)
残缺的夕阳,已经走向西方的途中,洒落的余辉飘零在了那青翠茂盛的草原上,忽隐忽现的云朵在无限宽广的天空上自由飘荡,空气中却是弥漫着浓郁的血腥味。
到现在为止,一切的行动都完全与胡人的预期完全背离了,就像是传唱多年的老歌,都不用过多的思索,下一句就到了嘴边,可是唱出来的效果却是不太理想。
与大部分匈奴人一样,于夫罗本来以为此次南下可以轻松攻破汉人城池,随意劫掠汉人财富、女人,满载而归,可事到如今,现实却是给了他们当头一棒。他们浩浩荡荡5万铁骑南下接近一个月,现在连雁门关都没有攻下,这又谈何劫掠。
谁也没有想到此次汉人抵抗会如此顽强,根据这段时间的与并州汉军的过手,于夫罗断定对方已经伤亡过半,如今已经补充了大量战斗力不足的新兵上来守城,这是无论如何都瞒不过自己的眼睛的。按照以往的经验,一旦伤亡过半,大部分汉军都是会放弃抵抗的,可这次却仍在坚持。这个困惑,一直在于夫罗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
其实这并不奇怪,从古至今,汉人经历过无数的外族入侵,雁门关的兴衰总是伴随着汉人的血与泪,北方草原上的胡人总是有一种汉人软弱可欺的错觉,其实是由于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区别,古代游牧民族生活环境恶劣,物资缺乏,一旦冬春之交,难以为继,第一选择都是南下劫掠,而农耕民族强调的是自给自足,性格相对温和,好勇斗狠就相对少一些。如果是一个弱势的汉人政权,武力不足,常常会受到北方胡人的劫掠。如果是一个强势的汉人政权,不禁可以震慑胡人,有时候还可以主动出击,北击匈奴。赵国的李牧,秦朝的蒙恬、汉代的卫青、霍去病就是一个个鲜明的例子,大部分时候农耕民族的身处的自然环境相对游牧民族优越,就算是短时间的处于劣势,可只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往往都可以在人力物力方面远远超过北方胡人。
正因为深知这一点,于夫罗才会感到十分纠结,三天前,他收到南匈奴王庭的一封密信,说是王庭内部的反对势力趁着自己南下,准备联合其余长老推翻自己这个单于,本来于夫罗的实力在众多部落中是占据绝对优势的,但自己根本不在王庭,难免会有人倒戈讨伐自己。
于夫罗深知王庭的重要,并且心中记挂着自己的家人,如今自己数万大军耽搁在这里不能前进,使得其萌生了拔营北归的念头。
此时一名亲卫大呼小叫地跑了过来,一下子打断了于夫罗的思路,只听到那名亲卫喊道““单于,大事不好了,西边有一支羌人骑兵来势汹汹,正在攻击我们侧翼,胡车儿将军快要支撑不住了,让我等前来求援。”
…….
听到这个噩耗,于夫罗面露惊色,他绝没有想到这个时候西边的羌人会杀过来,别看羌族的兵马不多,可是到底也有着数千骑兵,如果雁门关的汉军收到消息,现在出城,一不小心,自己还真的会被“包饺子”。
此时,于夫罗看着前方战场上重重的摔倒在地的己方士兵,其中两个是头胸先落的地,吭也没有吭一声就死去了,另外两个摔断了腿,惨白色的骨头刺破了皮肤,露出了其中的淡黄色的骨髓,随之鲜血又很快的将这一点点的白色和黄色都染成和暗红色……
马匹和胡人猛然摔倒的声响,就像是在原本的乐曲中胡乱的砸响了几个重锤,又仿佛在整个的乐章当中生硬的塞进了几个极其不和谐的音符,瞬间打乱了胡人原本顺畅的演奏……
于夫罗看着雁门关,皱起了眉头,忽然露出了一丝怀疑之色,说道:“有些不对,这该不会是汉人的陷阱吧!”
如果是五年前的他,肯定是想也不想,直接命令继续攻击,直到完全攻破雁门关,然后他再一刀砍下汉军主将的头颅,将其头盖骨撬起来作为酒碗,痛饮马奶酒……
但是现在的他,犹豫了。
这两个方向的人马告诉了他一件事情,至少他们是有预谋的,否则不会那么巧合,自己攻击雁门关,羌人部落袭击己方侧翼。
虽然于夫罗他也不确定汉人还会不会出城配合羌人骑兵合围自己,但是他不想再派人试探了。
于夫罗算得出来,如果持续攻击,部下损失太大,到时候回到王庭,自己就很难镇压反对势力了,别一下子扯得太猛,把自己大本营给整丢了。
自己真的有必要在这个雁门关上面消耗掉那么多族人的生命么?上一次跟南下劫掠,只是是损失了五百多名的族人,若是在这里损失过半,然后下一次再损失个几万,如此下去,别说回归王庭了,自己的死期也就不远了。
没有了族人的单于,跟一条独狼有何分别?
就在此时,一名在外围的游骑奔了过来,禀报道:“在西边山坳处发现了许多战马的痕迹,然后再往里面去查看的兄弟遭到了伏击,没能够逃的回来,现在只知道山坳那边藏有羌人的兵马,但是具体有多少数量还不是很清楚……”
原本还在犹豫不决的于夫罗一下子警醒了起来:“这是个圈套!”
“……也有可能根本没多少羌人……不过,我们没有必要冒这个险,也没有理由冒这个险。”于夫罗思索了一会儿,说道,“既然如此,我们就暂时撤退,返回王庭再做打算。”
于夫罗本部率先拔营,其余部落紧随其后,接连向北行进。十余部兵马浑浑噩噩,有不少物资就扔在营地之中没有带走,仿佛他们突然经历了什么失败一样。
雁门关之内,丁鑫和城内将士忽然发现,匈奴人竟然开始撤退了!
众人当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还以为是敌人使出的诱兵之计。徐晃却隐隐猜到什么,但自己骑兵太少,也不敢贸然跟踪、调查。
普通兵士虽然不知道是怎么一个情况,但是看见匈奴人开始撤走了,不约而同的开始欢呼起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