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孤家寡人的来历(1 / 2)

加入书签

有七姨夫和七姨的喜爱和关照,有贤内助窦氏的帮助,李渊入朝为官期间,先后在谯(今安徽亳州)、陇(今陕西宝鸡)、岐(今陕西凤翔)三州担任刺史。陇、岐这两个州不是一般的州,都是距京师长安较近的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可见,李渊被列入重点培养对象,如不出意外,前程似锦。

李渊的事业、爱情如日中天,在旁人看来,着实羡慕。正所谓,朝廷有人好做官。

可是真的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

就在人们一致看好李渊前途一片光明之时,李渊的开挂人生在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宣告结束。

这一年杨坚离奇病逝。这一年,李渊38岁。

在隋朝,38岁的年纪要想在官场上风生水起,没了贵人的扶持实在是难上加难。

好吧,我李渊也不求当多么大的官,只求这一辈子平平安安,也不把希望寄托在小表弟杨广手上了。

可运命就是这么神奇,人生就是这么奇妙。

大业初年,李渊被任命为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山西静乐)二郡太守(从五品上),后来被征入朝任殿内少监(正四品上)。

隋朝之前,刺史通常是派出官员,用来监督太守政务。至隋朝,杨坚推行“存州废郡”制度,郡为太守,州为刺史。至唐初,李渊改郡为州,改太守为刺史。至宋、明、清三朝改称知府。明清小说中也称太守,但已不是正式官职,只是俗称。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春天,李渊调任卫尉少卿,掌管宫廷禁卫事,开始由文官转任武职。卫尉寺主管武器,少卿的品级为正四品上。虽说兜兜转转十多年,李渊又回到了中央,但总归是进步了一些,小表弟杨广还是念及亲情的。而且任职不久,杨广给大表哥李渊安排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去怀远镇(今辽宁辽中县)督运粮草。因为,这时隋炀帝发动了第二次讨伐高句丽(今辽宁、朝鲜一带)的世纪之战。

按常理来讲,李渊掌管宫廷禁卫事,督运粮草不是他的职责。为什么杨广安排李渊运粮呢?

这要从一个人的起兵造反说起。这个人的名字叫作杨玄感。杨玄感,礼部尚书,司徒楚国公杨素的嫡长子,人长得体貌雄伟,喜好读书,擅长骑射,为人正直,在朝堂颇有威望。用现代的话说,群众基础比较好。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春天,当杨广亲征辽东,坐镇指挥攻打高句丽、雪洗前耻之时,把后勤保障的重任交给了杨玄感。

可以说,这是皇帝给予他的莫大信任,对他寄予了很高期许。然而,令杨广万万没想到的是,杨玄感扣压粮草起兵造反了。

俗话说得好,“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

杨玄感领命后,高兴坏了,盘算着机会终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不远了。于是,屯兵于黎阳,准备大干一番。

这之前,杨玄感一直对杨广的所作所为十分鄙视,加之父亲杨素与杨坚、杨广的恩恩怨怨,本来想乘杨广巡幸之机将其除掉,但被杨玄感的叔叔杨慎阻止了。理由很简单,时机不对。而此时,杨广既不在长安,也不在洛阳,而是去了辽东,并且是带大军去的,大本营空虚,所以杨玄感觉得起兵的好时机终于来了。

杨玄感为什么屯兵于黎阳?因为那儿有个官署粮仓――黎阳仓,历来地位重要,素有“黎阳收,固九州”的美誉。直到今天,位于黄河流域中心地区的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和畜牧业大省,仍在全国享有“天下粮仓”“国人餐桌”的美誉。

据史料记载,杨坚建立隋朝后,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力得以恢复,粮食实现大丰收。于是,杨坚命各地修建了许多国家性粮仓,除黎阳仓外,还有著名的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广通仓等。这些大的粮仓,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仓廪充盈。

在隋朝,“一石”大约相当于现在的53公斤。经过现代考古确认,黎阳仓以勘探已确定的84个仓窖平均容积计算,黎阳仓总储量约为3360万斤。而回洛仓是目前已知隋唐时期粮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可储粮3.55亿斤。

如果出兵10万,按照成年士兵每人每天消耗2斤粮食计算,且不说大的回洛仓,就是小的黎阳仓大约能支撑半年,这还不包括战斗减员,因此,打个持久战毫无压力。

这或许是大业末年杨广穷兵黩武的重要原因之一。再者,杨广把秦皇汉武作为自己超越的偶像,这二位可以说都是穷兵黩武的主,至少有段历史时期如此。从这里可以看出杨广为什么先后三征高句丽。

不久,杨玄感驻兵于东都洛阳紫微宫城上春门,人数达到十几万。

驻守东都洛阳的越王杨侗、民部尚书樊子盖很害怕,于是调兵防御。隋刑部尚书卫玄,率军数万,从关中前来援救洛阳;隋武卫将军屈突通渡过黄河,在破陵(隋河阳南岸、洛城东北)驻军;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发兵继进;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又来增援……

总之,隋朝大军一波接着一波。

杨玄感造反的原因、过程就不细说了,咱说的主要是李渊。总之,杨玄感起兵的结果很悲催,杀来杀去始终没跑出河南,起兵不到两个月最终兵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