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城南大变样(1 / 1)

加入书签

惜卿忍不住按了按太阳穴,觉得这些事情实在是太费脑细胞了。

之前她还觉得自己在挪用官粮这件事上做得不够地道,因为她是瞧中了景麟鸣手中的权势,才会选择让他来当这个冤大头。

现在来看,缺德的还真不止她一个人。

虽然她跟李代平他们干的都不是什么缺德事,无论是挪用官粮还是清查土地,本质上都是为了解救底层受苦受难的百姓。

从这一层面上来看,他们简直不要太伟大。

但是如果想想这些实施这些举措的风险是由谁来承担的话,她就觉得他们其实还是很自私的。

景麟鸣虽然手里有兵,但是也不一定能经得起这些折腾,他才刚回洛阳,主力军队还在恒州那边,就已经得罪了洛阳朝中这么多人,想想就觉得这形势实在是不容乐观。

惜卿觉得自己可能是个操心命,这才给景麟鸣当了几天下属,就已经开始担心他之后的处境了。

也许是因为他这人其实还是挺善良的吧,无论是对她还是对流民,他都算得上是问心无愧。

文化人是最会喊口号的那拨人,喜欢说自己忧国忧民、怀才不遇。

惜卿上辈子也曾被横渠四句而感动过,认为读书人就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一百个读书的人里面,能有八十个不去想着靠贬低底层人、攀附上层人来抬高自己,就已经算是很乐观的情况了。

景麟鸣也许不会喊这些口号,可他却能冒着朝廷怪罪的风险来挪用官粮,就已经是她心目中的英雄了。

而且他甚至还把功劳让给了自己。

按照白恪的言辞来看,事实的确是如此。

惜卿感动的都快要流眼泪了,心想自己待会见到景麟鸣后,一定不能再对他随便耍脾气了。

虽然……他的脾气也不怎么好,说两句就变脸,每次都给她吓得够呛。

也许是因为一星期没见面的原因,坐在马车里想念着景麟鸣的惜卿,完全忘记了之前他是怎么在自己面前抽风发神经的,满脑子里都是她家主公多好多好。

坐在惜卿对面的白恪瞟了惜卿好几次,发现她一直都是那副乐滋滋的神情,心中暗自纳闷,但是他跟惜卿并不怎么熟,而她显然又是在走神,所以他只好强压下自己的好奇心,默默地往车窗外看去。

马车行了约莫一个时辰后,他们终于到了城南。

在听到陈安的声音响起之后,惜卿迫不及待的就下了车,冲着驾车的陈安打了声招呼后,惜卿便往流民安置处走去。

白恪抱着东西紧跟在她身后,在看到城南的境况之后,心中十分惊讶。

“景将军果然没有让皇上失望,这里说是军营,估计也没几个人会反对。”

望着那被划分的井井有条的流民安置区,白恪颇为感慨。

惜卿心中也有些意外,毕竟一个多星期之前,这里还荒凉的不成样子,四通市的商人为了躲避流民,甚至连商铺门都不愿意开。

现在就算是不提那些已经有些规模的流民安置区,单是这重新开始与外商交易的四通市,就知道城南的流民问题已经得到了初步的控制。

惜卿看着前面有几名男子在巡逻,凭借他们的穿着,惜卿猜测这应该是景麟鸣抽调过来的军户,他们虽然名为士兵,但是装备却尚未准备齐全,所以看上去倒更像是普通差役。

于是她走上前去,随便揪了一名士兵问话,“这位兄台,在下是景将军帐下的主簿惜卿,从城中将军府赶来,有要事等待将军处理,烦请您带个路。”

那名士兵低下头来瞅了眼惜卿,觉得她细皮嫩肉的像个没长大的小孩,心中不免对她说的话产生了怀疑,生怕她是在诓骗自己。

于是他又望向惜卿身后的白恪,看着这位像是读书人的中年男子,认为他看上去倒还算是比较靠谱的样子于是越过惜卿的问题,对他问道:“不知先生有何贵干?”

白恪被他这样一问,微微一笑,心想惜卿这副小身板果然不能服众。

“在下洛阳令白恪,随尚书郎惜卿一起来拜见景将军,想要与将军商讨流民身份登记核实一事。”说到惜卿的身份时,白恪微微抬手指了指站在他身前的小郎君。

这下士兵心中更是诧异。

白恪怕士兵不相信自己所说的,于是便特意拿出了尚书省和洛阳令两处的诏令。

但这士兵尴尬的挠了挠头,嘟囔道:“嗨!我又不认得字,给我看也没用啊。”

说罢他又仔细的看了他们两眼,确认惜卿与白恪二人应该不是歹人之后,紧皱了两下眉头,似乎是在心中做了一个十分艰难的决定。

“将军在南边几百米远处练兵,”眼前的汉子指了指远处,又回过头来憨憨的冲他们一笑,“我看你们两个也不像是坏人,就带你们过去找他好了,不过我事先说好,你们可不能捣乱,不然不光你们倒霉,连我也要跟着一块受罚。”

惜卿刚才还因为这人对她的不信任而有些小伤心,但看到他为难的样子之后,又觉得这人其实十分称职,这城南光流民就有几千人,她又听他说景麟鸣在不远处练兵,那城南说不定已经聚集了上万人,如果不用严格的纪律来约束他们,那肯定是要出乱子的。

“兄台这样没错,现在这种情况就是要稳妥,你不用担心,我们二人是不会给您添麻烦的。”

惜卿对士兵表示了自己的理解,于是他们一行人便继续往南走去。

其实洛阳城外也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村庄,但是这些村庄中的土地早已经被城中的豪强地主给吞并的差不多了,因而在城外耕作的多为那些大地主们的奴仆,他们也没有能力接济这些流民,这便是流民们为何会聚集在城南处的原因。

经过流民安置区时,惜卿望了几眼那些在棚帐外坐着休息的流民,觉得他们的气色还算可以,心里便松了口气,心想这片地方的野菜野果还算丰盛,他们也许是靠着这些东西和那点不富余的粟米来充饥的,虽然艰苦,但是能勉强捱过去,也不失为一种解决方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