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遗民(1 / 2)

加入书签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阳春四月,正是春光明媚,山清水碧之时,奔涌的姚江,连绵起伏的四明山,碧绿的田野,幽静的村庄,农人奔波于田间,一幅怡人的田园画卷。

黄宗羲带着儿子黄百家出了家门,正要去田间查看庄稼情况,还没有上轿子,却见门外站着两个少年,神态谦恭,似乎正在等人。

“侄儿见过伯父,见过三哥。”

看到黄宗羲出来,黄俊森和王和垚赶紧上前见礼。

“十三郎,你怎么在这?这是王夫子家的大郎吧。”

黄宗羲点了点头,十里八乡的读书人,他认识的七七八八。

“学生见过梨洲先生,见过黄三哥。”

王和垚上前,恭恭敬敬。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黄宗羲,明末遗民,头发斑白,虽然已经年过花甲,却依然精神矍铄,没有丝毫的老态龙钟。

而他身旁的儿子黄百家三十出头,身材笔挺,很是精神,有些习武之人的样子。

“十三郎,你有什么事情吗?”

黄宗羲有些惊讶。这两个少年专门来黄家,肯定有事。

“十三郎,有事快说,我们还要去田里!”

黄百家有些不耐烦。几个小屁孩,能有什么事情,麻烦事而已。田里一大堆事情,那么多佃户都在等他们,哪有功夫在这浪费口水。

“伯父,我们是为郑思明的事情而来。还望伯父看在郑家一门忠烈的面子上,救郑思明一条性命。”

黄俊森面色微红,鼓起勇气说道。

他平日里都在学堂,只有在逢年过节,祭祀宗族时才能见到这位伯父,关系并没有王和垚想象中的那么要好亲近。

黄宗羲看了一眼这位远房侄子,目光中王和垚的身上停留,苦笑一声,沉默不语。

“十三郎,你难道不知道咱们黄家的处境吗?黄家经不起折腾了,赶紧走,快点!”

黄宗羲没有说话,儿子黄百家面色一板,毫不客气。

余姚县,就这么巴掌大的地方,早上发生的事情,不到晚上就会全县人知道。昨天父亲还和他谈过此事,不用问,这些人是奔着郑家人的事情而来。

“黄三哥,听说你正在编写《王征南先生传》,记述王征南先生的拳射之术。王先生官至于都督佥事副总兵,由于参与反清复明,事败后隐居乡野,终身菜食以明其志。你作为他的亲传弟子,习得内家拳,却不将其传于世人,恐怕也是因为黄家的处境吧。你这样畏畏缩缩,像个习武之人吗?”

王和垚冷冷一笑,直斥黄百家。

他依稀记得,黄百家历史上好像曾参与修撰《明史》,虽有清廷威吓,但本身气节不佳,已是公论。

王征南是反清复明的志士,也是内家拳高手,抗清失败后,黄宗羲返归家乡,在宁波城西的白云庄讲学,结识了王征南,两人成为好友。

王征南隐居于余姚,一生收徒极严,内家拳的真髓只授予了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然而黄百家却没将之传播,成为绝唱。

其所作所为,惊弓之鸟,一言难尽。

王和垚的冷言冷语看在眼中,黄百家恼怒之余,发作了出来。

“王和垚,你……。怎么,你那些狐朋狗党又开始兴风作浪了吗?”

“和垚!”

黄俊森赶紧拉了一下王和垚。

二人是来求人的,这样子横眉冷对,这不是误事吗?

“头

(本章未完,请翻页)

发被剃了,脊梁骨被打断了,连练武教拳也不敢了。我的狐朋狗友尚有热血,还有勇气。”

王和垚说完,深深一揖。

“梨洲先生,关于郑思明一事,学生有一些心里话,不知你有没有空,听学生一言?”

他倒要看看,这位历史上的明末遗民,抗清的义士,是不是已经雄心消尽,惶惶不可终日了?

黄宗羲惊讶地看了一眼王和垚,片刻才轻轻摇了摇头。

“郑氏一门,都是忠义之士。时移世易,老夫只怕无能为力……”

黄宗羲的无奈看在眼中,王和垚微微有些失望。

高压之下,人人都是畏首畏尾,何况岁月凋零。

黄宗羲,绝不是年轻时在四明山举旗倡义的那个慷慨激昂的仁人志士了。

“梨州先生,君子顺时而动,虽千万人吾往矣。何况西南、东南风起云涌。先生救一郑氏,不过是举手之劳,余姚的后生可都看着。此举必将载入余姚县志,先生详之。”

王和垚耐心解释,做最后的努力。

要卑躬屈膝去求人,他自认为自己做不到。

“王和垚,你在放什么狗屁!”

黄宗羲默不作声,黄百家上前,直接推搡起了二人。

“走走走,别在这里满口喷粪,想救人自己救去,别连累我们黄家!”

黄百家推着王和垚的胸口和肩膀,王和垚心头火起,牵住黄百家的手臂,脚下一绊,把猝不及防的黄百家摔倒在地。

所有人都是愣住,包括黄宗羲,都是惊讶地抬起头来,看着王和垄。

片刻,面红耳赤的黄百家才站起身来,直扑王和垚。

“你小子找死!”

黄百家是内家拳高手,王和垚只能凭着反应躲闪,护住要害部位。他挨了几下,不过皮糙肉厚,也无大碍。近身搏击,他时不时突出险招,攻击的都是人体要害,黄百家虽然打了他许多拳,却一时无法将他击倒。

“好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