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颍州老儒(2 / 2)

加入书签

老者见朱昭答应,心中一喜,便道:“楚辞有云,…烂昭昭兮未央,…与日月兮齐光。你的表字不如就叫齐光如何?”

齐光!朱齐光!朱昭反复品味这个表字,感觉还挺不错,拱手道:“多谢老丈赐字之恩。”

“哎,别这样说。”老者摆摆手,说道:“方才你也帮过我,我们这最多算是扯平。”

朱昭笑着点了点头,眼角余光瞥见汤和一脸羡慕的神情,心念一转便明白了,于是他接着道:“老丈,我这兄弟也没有表字,你可否……”

汤和一愣,随即嘴硬道:“二哥我没有,你别乱说……”

老者淡淡地瞥了一眼汤和,对朱昭说道:“你这兄弟四肢发达,又有些小聪明,勉强称得上你的臂助。既然如此,便叫他鼎臣吧。”

朱昭看向汤和,高兴地说道:“汤和,这下你也有表字了。鼎臣,汤鼎臣,你听听,多好啊。”

汤和则是口不对心地道:“这表字也不怎么样嘛!”然而扬起的嘴角,已然出卖了他。

“你就不能坦诚点吗?”朱昭哑然失笑。

老者亦是失笑道:“看来小友对我是怨气深重啊!”

朱昭听了面色一变,遂严肃地对汤和说道:“去,向老丈道个谢!”

见其一脸肃然,汤和不敢反驳,只得慢吞吞地挪到老者面前,抱拳行了礼,嘴里嗫嚅半晌,才听见他别扭地低声道:“多谢!”

老者哈哈一笑,道:“憋的很辛苦吧?”

汤和一怔,脸色随即涨得通红。

老者好似突然想起了什么,问道:“对了,我向你们打听个人,听说这人眼下就在怀远附近。”

朱昭道:“老丈你请说,我定知无不言。”

汤和也是一脸好奇地看向老者。

老者踌躇片刻,还是如实说道:“他是个热衷于传法讲道的人,你们或许听说过他的名字,这人叫韩……”

“韩山童?”

“对!”老者大喜过望地看向汤和,“你知道他吗?此人如何?”

朱昭与汤和相视一眼,随即将遇见韩山童的经历,仔细地说了一遍。

老者听完后,久久默然。

朱昭犹豫了下,还是开口劝道:“老丈,你也要去听这人讲经吗?我建议你还是别去为好。”

老者饶有兴趣地看向朱昭,“为何?”

朱昭回答道:“此人是白莲教教主,惯以妖言惑众,日后天下若是大乱,必是此人首倡。”略微停顿了下,他又继续道:“在历史上,像这样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

闻言老者沉默了,半晌后他问道:“那你又是如何看待这天下将要大乱?”

朱昭一愣,避重就轻地说道:“天下之事太远,非晚辈所能及。”

老人不以为意地摆摆手,道:“哎,天下事天下人皆可谈。你姑妄言之,我姑妄听之!”

朱昭无奈,思虑片刻后答道:“那晚辈就套用云庄先生一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天下大乱虽是豪杰之福,却是百姓之祸!”

朱昭所言云庄先生,即张养浩,字希孟,又称齐东野人。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

其一生为人为官真正做到了俯仰不愧,经历元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乃是有元一朝数一数二的名臣。

他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职。

后有感官场黑暗,遂借口为父丁忧,辞官归隐,朝廷七次聘请而不出。

直到天历二年,关中大旱,为天下万民故,张养浩才重新出山,任陕西行台中丞,然而是年,他便积劳成疾,逝世于任上。

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场旅途中,云庄先生的所见所闻皆化作了沉郁古朴的潼关怀古曲,即使几百年后读来,仍能让后世人感慨万千。

老者闻言一震,反复品味着朱昭这番话,随即颤颤巍巍地闭上了眼睛,苍白如雪的眉毛微微抖动,显示出了老者此刻的心情并不平静。

在这一刻,老者心中的某个想法突然疯狂动摇起来,可很快他的神情又逐渐坚定起来。

老者大笑道:“你未免也太过妇人之仁了,为了那终将到来的光明,我们相信牺牲虽是在所难免,但也是值得的!”

朱昭不服气地反驳道:“老丈此言差矣,孰能知晓那些牺牲不是无用功?”

老人深深地看了朱昭一眼,明朗地笑道:“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话音一落,朱昭身躯一震。

就在这时,一辆马车缓缓停下,上面坐着一个年轻的驭者。

他从马车上走下来,来到老者身旁:“杜先生,我奉师命来接您了。”

朱昭见那驭者面容俊美,神情刚毅,走动间更是虎虎生风,心中直觉告诉他,此人非同一般。

见有人在望他,那驭者好似不服输般亦是回瞪了过来。

朱昭一愣,顿时哑然失笑,接着便向那驭者拱手以示善意。

“不得无礼!”

在老者的呵斥声中,那年轻驭者连忙低下头去,“是。”

老者不耐地摆摆手,说道:“行了,你先帮我把东西拿上去。”

“是。”年轻驭者恭敬回道,随即便背上木箱,拿起包袱朝马车走去。

老者转头看向朱昭,拱手道:“好了,我们有缘相聚于此,但天下无不散之宴席,我该告辞了。”

见马车渐渐走远,朱昭突然鬼使神差地上前一步,大声问道:“敢问老丈何人?”

下一刻,一道中气十足的声音远远传来,“老夫,颍州杜遵道!”

“二哥,你看!”

朱昭突然听到汤和一声惊呼,转头看去,只见汤和手里正拿着一小包碎银,上贴一张字条:“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朱昭再回转头看去,见车影已然不见,不由叹道:“真是奇人啊!”

-------------------------------------

(求收藏!求推荐!拜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