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节(1 / 1)
熊熊的灶火前,父亲沈学良正把一大盆猪骨头从汤里捞出来,空气里肉香扑鼻。
孩子们都坐在客厅新买的电视机前面看电视,电视节目里,锣鼓喧闹,歌舞升平,满满的都是喜庆。
母亲郭淑玉把盛着骨头的盆子,从厨房端到客厅,送到孩子们面前,招呼说:“吃吧。”于是每个孩子抓了一个猪骨头,大快朵颐起来。真好吃啊,什么叫美味?这就是美味。
这是大年除夕夜,屋外远远近近的烟花鞭炮声一直没停歇。过一会儿,他们一家就要吃传统的除夕团圆饭。天气非常寒冷,寒冷得空气都象是湿漉漉的。大厅里烧着熊熊的木炭火盆,因此屋里又蒸腾着柔和的暖意。大年的气氛格外浓郁,浓得就象那盆骨头汤。
沈清一家现在是在新建的房屋里过年,也是迁到镇上后第一次在属于自家的房子里过年。父亲和母亲显然非常重视这种“意义非凡”的时刻,今年的除夕年夜饭比以往任何一年都更加隆重和丰盛。为了这顿饭,他们十天前就开始忙碌起来。
自从搬进新居后,沈清一家似乎真正的迈入到一个新纪元。
父亲忽然间显现出他的“阔绰”来,开始舍得花钱。家里最大的目标已经实现,也就没有必要象过去那样的节衣缩食。
他们家终于告别菜肴分食的日子,每天的餐桌上面,菜肴都足够大家吃,允许你放开肚皮吃。
过去每餐永远只是一样菜,现在也升级了,成了三菜一汤,四菜一汤,五菜一汤……的形式。
到了新房子里,兄妹四人,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独立的房间,再也不用家里吃饭、学校宿舍睡觉,两地来回跑了。
多年来,兄妹们因为居住在不同的地方,相互间见面少,几乎都不太熟悉。沈清对妹妹沈依灵最为陌生,生活中想不起一件跟妹妹有关的事情,仿佛从来没跟她见过面。
沈依灵唯一一次找沈清说话,是沈依灵上高中一年级那一年,她告诉哥哥,班上有个男生给她写了一封情书,是用诗歌形式写的。她说她不知道该怎么办,请哥哥帮她拿个主意。她去向很少见面的哥哥求助,说明她几乎是走投无路,找不到人帮助她了。因为,那些事,她不敢跟父亲母亲说,也不能跟老师说,同学中看来也没有可信任的。
沈清对于爱情上的事什么也不懂,他当然也拿不出什么好主意。沈依灵那时候,一定过了一段非常无助的日子。
最小弟弟沈昭现在也上到了初中一年级。他比两个哥哥上中学时还要调皮捣蛋,成绩也很一般。据说有一次考试他公然交白卷,还在试卷上写了一段讽刺老师的话。他说他对那个任课老师有意见,故意交白卷。
这种事情若是出在当年两个哥哥身上,一定会被父亲剥了皮。不过,父亲对沈昭最宽容,家里没挨过父亲拳头和巴掌的人,唯有沈昭。沈清一直觉得,沈昭是家里最幸运的孩子。
家里人都看得出,父亲最喜爱沈昭。相比两个哥哥,沈昭在父母面前,显得更善解人意,这似乎是父亲最喜欢的个性,也许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个性。沈清还觉得,正是沈昭没挨过拳头,才有机会养成那么讨人喜欢的性格。
父亲购置了一大批崭新的家俱,从桌椅板凳,到各种柜子。房子突然变得这么宽敞,必须要有家俱充实的。触目所及,完全就是一个新世界。
他们有了第一件沙发,第一件席梦思,还有了第一件现代化家用设备——电视机。
电视机最早是五年前出现在镇上的。镇文化站购买了第一台电视机,对外售票,五分钱看一晚,每天晚上坐满了观众,全是大大小小的孩子。沈清也去看过几回,过年时,他在亲戚那儿讨到压岁钱,交给父亲时偷偷藏了几块钱。
他一度为电视着迷,每个广告都看得目不转睛、津津有味。后来去了城市职校读书,经常守在舅舅家看电视,那副着迷的样子,连舅舅的孩子都厌烦他。
如今,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电视机,想怎么看就怎么看,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这会儿,他们大厅的电视机就在持续播放着“春节联欢晚会”。远在万里之地、那些陌生人的欢笑声,通过电视机的传达,在沈清家新屋的大厅里回响。于是沈清一家也跟着那些陌生人大笑起来。
医疗站搬进了新房子,所有货架、货柜打造一新。货物类别也大有扩展,除了中药、西药,还增加了补品、营养品。
补品这类东西一时非常盛行、销量巨大,因为中药、西药只是生病的患者在吃,补品、营养品则是大量的健康人在吃。人们有了钱,已经不满足于吃饱肚子,开始重视起养生。
沈学良和郭淑玉夫妻就是补品忠实的消费者,希望补品能让他们长命百岁、永远不老。
但是医疗站的规模并没有扩展,始终是承包之初时那个样子。按道理,他们的医疗站开了十来年了,也该有所发展。到底是什么原因,沈清就不了解了。因为父亲从不跟他谈这方面的问题。
理论上来说,中医治病,全部的智慧和劳动都体现在那张处方上面。处方才是中医的价值所在,就跟外科医生的价值是在手术刀上是一样的。不知道在别的地方,处方怎么收费的。但在沈学良这里,处方收费一直非常低廉。他们主要靠卖出药品赚钱。
也不知道,是沈学良品德高尚,不愿意多收费,还是他没有商业头脑,不懂得利用知识的价值。或者是,知识的价值在现实中很难实现。
自从搬进新房后,父亲和母亲的良好心情一直处在最佳状态,他们有好一阵子没吵架了。
父亲的脸上除了喜悦,还多了自豪感。母亲表现更露骨,家里每来一个人,就跟别人炫耀他们家的新房子,带着别人到各个房间去观赏。看见别人“啧啧”称羡,就更加欢喜。她现在有了“房子”这个新的话题,不用老是去跟别人谈论父亲。
此时,母亲已经在大厅里摆好餐桌,是一张很大的圆桌桌面。孩子们帮着把碗筷一一摆放好。父亲交给沈清一个光荣的任务,把碗里的鸡蛋用筷子搅碎搅匀,一会儿父亲要做糯米蛋卷。这道菜孩子们最爱吃,因为制作麻烦,平时很难吃得到。所以每年都是年夜饭的招牌菜。
所有菜肴都蒸气腾腾的上了桌,中间是个大火锅。除了鸡、鱼,还有价钱昂贵的牛肉和羊肉,牛肉和羊肉这样的东西,过去他们家十年都难得吃上一回。餐桌上的丰盛,相比沈清在乡下那种红薯饭的日子,早已是两重天地。
父亲的厨艺也见了增长,菜品都很有一种艺术的外观,蒸、煎、炸、炒样样都有,他说他专门去跟学校做饭的厨师学习过。
沈清读小学的时候,课本里出现得特别多的一个词是“忆苦思甜”。按道理,现在这样的场景里,最适合“忆苦思甜”一番。可是,在场的所有人,没有一个人有“忆苦思甜”的想法。就连对“苦”体验最深刻的父亲和母亲,也没有。人一旦有了“甜”,过去的“苦”立即忘得干干净净,没谁愿意再回头去想起它。最好将它深深的埋进地底里,永远不要再出现。
人是永远朝前走的,说不定,今天的“甜”,还是未来的“苦”呢。关键是,我们从“苦”到“甜”的步子,迈得有多大。
大年除夕,习惯上每个人都要保持愉快的心情,行为规范有礼,语言吉利祥和。对父亲沈学良来说,今年尤其需要大家这么做。把大年气氛烘托得越热闹、越温馨、越开心越好。
昨天,父亲就花了一整天时间,亲自书写了一副大红对联,张贴在大门外边。又在门框上方,悬挂了四个大红灯笼“欢度春节”。
这样颇具情调的事情,过去居住在旧房里的时候,他从来没有做过。可见一个人的“情调”跟他所处的环境,何等密切相关。
父亲希望孩子们表现得开开心心,欢欢喜喜,也不枉他花那么大心思,做的这满桌子的美味佳肴。
可今年,沈清偏偏情绪一直闷闷的,并不高涨。他沉默寡言,做事也是懒洋洋的。
没人知道他为什么,只有他自己清楚,他失恋的忧伤一直延伸在他的岁月里,时间过得再久都不能消失。跟林月容分手了那么久,她的影子一直在他脑海里,从未离开过。
他正处在一种只有爱情才能养活的年龄,失去爱情他变得百无聊赖。外面的世界越是热闹,他的内心反而越是沉入孤寂。他知道这在别人看来是一种“没出息”的表现,可他就是做不来别人希望的那样“坚强”。
他脑子里驱散不去的总在设想,倘若没跟林月容分手,此时此刻跟她在一起,会是多么快乐啊。然而,她离开了,她为什么就离开了呢?
父亲看见沈清那副与大年气氛格格不入的样子,就很生气,差点摔了筷子要冲他发火。
一桌子应有尽有,什么都不缺了,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母亲生怕坏了大年吉利,赶紧推一推沈清胳膊,提醒沈清,别让大家都不好过。沈清不得不勉强挤出笑容,举杯提议大家,为新年干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