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盛世 第八章(1 / 2)
“唯一帝皇”的执政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如果评价每个阶段的特点,一般人会用“不错”、“还行”、“糟糕”和“没法看”这四个词进行回答。
江后主时代的经济奇迹一直延续到刘帝十一年,漂亮的经济数据晃花了帝国民众的眸目。
江先主在位的时候,各个城镇和乡村生产出来的物品要大部分上交,朝廷对民众实施一套还算公平的配给制。
大部分好处被江先主拿去讨好贵族、官僚、国营企业职工、军队,余下部分就拿出来补贴物价,确保其他人能维持生活。
这套全包式福利体系很好的稳定了帝国,贫穷的农民对朝廷微小的赏赐非常感激,他们天天和村庄里的基层官僚打交道,这些人总是宣传江先主英明神武的事迹,形成一种宗教般的文化氛围。
帝国民众很喜欢这套制度,朝廷严格控制旅游以外的人口流动,大部分人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他们在各自的聚居地里不会察觉到贫富差距。缺乏竞争力的大多数人被捆绑在固定岗位上,平等和尊严就得到保障。
山区里避世的农民大多热情好客,他们为自己的身份感到自豪,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却会因为微薄的薪水发愁和惭愧,种种事实证明了江先主的先见之明。
人口增长和官僚机构的膨胀导致这套体系变得难以维持。国营企业和公有农庄在生产上效率低下,朝廷在上面花费的补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江氏王朝的权力基础在于针对东都市民、国企工人和军队的福利收买,皇帝宁可得罪边境上的兽人也不敢轻易削减这些人的福利。江后主决定在经济上进行松绑,允许市场调节经济。
对外贸易和朝廷的高额投资促使帝国迎来经济奇迹,高速发展最初让社会的各个阶层都享受到好处。
魔鬼就藏在细节当中,经济繁荣无情放大了贫富差距和地域差异,刘帝时代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基本没有多大增长,富人的财富却井喷式增长。
坐稳皇位的刘帝在私下里说过这样一句话。
“改什么革呀,现在不就很好吗?”
富裕起来的民众产生了某些不合时宜的想法,他们甚至想约束君主权力,刘帝对此大发牢骚。
“我让穷人吃饱喝足,大部分年轻人可以上大学,老人有了养老金,生意人不必担心家产被充公,为什么他们越来越不喜欢我?就业、税收和通胀这三只‘兔子’都被我抓住了,没几个人能做到这些。古人说‘温饱思**’,我看现在是‘温饱思权欲’了。”
郑文和提出倒退到江先主时代的体制已经不太可能,所以要走中间路线来巩固王朝。宰相觉得刘善进应当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无所不能的“大帝”,创造出一种超人形象,这样就能获得足够的合法性。
悬挂天子肖像和在公共场合塑立雕像的诏令施行天下,朝廷还专门出台《圣像法》对塑像一事进行具体规范。
这项法案中规定天子圣像应当充分显示慈祥、雍容的神貌,雕像的面容应当将大仁、大智、大勇、坚毅、乐观五种美德蕴含在内,表情要显得至诚、仁德、愉快、生动。如果铜像的神态采用自然立姿,必须给人以挺拔、舒适、栩栩如生的观感。铜像的服装应以龙袍或江帝服为主,天子的眼神必须深邃有力。
朝廷印发了上千万张关于刘帝的宣传画,画作里的“唯一帝皇”总是和两位先帝一起出场,这无疑是在向世人宣示天子对于这个王朝无可辩驳的继承权。
雕像台座的高度不得低于两公尺,台座表面应采用大理石或花岗石镶嵌,正面应统一镌刻“唯一帝皇圣像”等醒目字眼。台座的几个侧面用来展示天子的墨宝、语录或雕刻纪念刘帝卓越功勋的浮雕。军事机关和学校在塑建铜像时可以采用刘帝跃马扬鞭的雄姿,安放在室内的圣像则能采用坐姿或半身像,此类半身像的高度应塑至上装第三颗钮扣处。
东都“神朝广场”上立起一尊高达十五米的刘帝雕像,雕像的底部安装有能够随着太阳方向转动的基座,“刘帝”的正面能永远对准悬挂在空中的红日。
帝国境内隶属于“划水道”的庙宇供奉有恒帝与昊帝的神像,刘帝雕像很快也按照法律规定共享世人的香火膜拜,恒帝、昊帝、刘帝被并称为“划水道三清”。
刘帝三年的九月,议政会提出授予天子“唯一帝皇”称号的法案,在全国百姓的“一致拥护”下,刘帝又成为“统治万物和天道”的“唯一帝皇”。
早前帮助刘帝夺权的“忠义团”被郑文和予以遣散,这个由游民组成的团体永远是个不稳定因素。当初这些离开家乡外出打工者和眼高手低的毕业学生挤在狭小的出租屋里过着看不到希望的生活,他们狂热支持刘帝就是希望有人能改变现在的经济秩序。“唯一帝皇”不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所以“忠义团”迟早会反过来反对刘帝。
郑文和深知控制舆论的重要性,江帝时代的大部分媒体遭到整顿,新闻记者普遍明白了“沉默是金”的道理。
当时有一份叫做《圣朝密闻》的知名杂志,其编辑部成员和撰稿人大多是先主、后主时代担任过官职的功勋老臣,杂志上的很多文章都表达了对帝国过往的反思。这份有口皆碑的杂志有着惊人的发行量,甚至还有出版到组合国的特别刊本。即便在交通不便的山区,人们也很容易看到这本杂志。
郑文和知道直接取缔这份刊物会面临很大的舆论压力,所以他强行派人收购这份刊物,然后将一群御用文人安插进编辑部,用偷梁换柱的方式变相取缔了《圣朝密闻》。着份杂志不再坚持实话实说的原则后便失去读者。
刘帝初年裁汰低效国营企业和改革公有农庄的“甩包袱”运动也是郑文和的手笔之一,喜欢沽名钓誉的郑文和在这场私有化改革里实现家族暴富,朝廷的财政危机也得到缓解。
举办“唯一帝皇”登基十周年的庆典前夕,功劳显赫的郑文和因为喉癌去世,悲痛的刘帝取消了原来的庆祝活动,他命令文化部拍摄电视剧纪念逝去的“首辅大臣”。天子决定好好照顾郑文和的亲亲眷眷,他一直是个富有人情味的皇帝。
郑文和专门留下一道遗嘱呈交给了天子。
“经济发展弭平了革命的危险,大帝您可以为所欲为了,不过还是不能掉以轻心。‘永恒神朝’不能卷入一场严重消耗国力的战争,维持这个秩序需要朝廷有足够的力量。这十年来,我一直扮演着堤坝的角色,海水最后还是会把我淹没,因为海浪的内心总是翻腾不休啊。”
看到这份遗嘱的刘帝叹了口气,取得诸多成就的“唯一帝皇”相信“永恒神朝”尚能延续一千年。
“唯一帝皇”的好运在郑文和死后宣告结束,外贸萎缩和石油危机导致帝国经济开始滑坡。认识丁勇铭的刘帝对这些事毫不关心,他每天都沉溺于炼丹修行,具体的事务悉数交给下属们处理。“唯一帝皇”将此称之为“垂拱而治”,简而言之就是“不上班”。
丁勇铭传授给刘帝一种名为“酒色魔乱诀”的独特功体,此功法的修炼者只需要沉溺酒色便能提高修为。“唯一帝皇”当然对这个功体非常满意,他本就热衷声色犬马之事,这仿佛是为他量身定制的修炼方法。丁勇铭随后接替孟上天担任“大内总管”,这是一项羡煞旁人的差事。
新上任的“大内总管”提议在东都市中心修建一座宏伟的建筑来汇聚世间灵气帮助天子强化修为,“唯一帝皇”批准在皇宫正北方修建一座“摘星城”,这个工程兴建于刘帝十一年初,次年夏天宣告落成,后来十多年里还进行过多次扩建。规模可谓空前绝后。
这座“摘星城”的面积广达数千公顷,坐落在东都中心的黄金地段,主持修建事宜的官吏为此低价拆毁民宅无数,导致数万民众流离失所。宰相崔义甸负责修建的具体事宜,冯国忠负责收集奇花异草和珍宝来装点宫苑,二人为了讨好刘帝而竭尽全力较劲。
进行虚假的招标以后,“摘星城”的建设由著名的房地产生意人石开道承包,他尽可能多的找来工程队进行施工,但是由于工程过于浩大,按照正常的速度并不能在刘帝下一年的生日前完工。可供修建使用的挖掘机、起重机数量太少,而且动用这些设备会带来噪音,皇宫前方区域如果变得尘土飞扬,“唯一帝皇”必然会不太高兴。施工单位鉴于这一情况主张应尽可能使用人力进行修建,这就需要寻找大量的劳工。
督办“摘星楼”营造的辛浩存和黄斌儒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他们将其称之为“自愿劳动”。
两位要员利用刘帝授予的职权调动驻扎在东都的军队和监狱里的囚徒依次入京施工并要求东都百姓“自愿”参加劳动。朝廷并不打算在这个过程里发放误工费,督办的官吏仅仅在中午和傍晚各提供一碗稀粥。帝国发行国债的钞票早就花光了,所以国库里实在没有闲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