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乱世 第三十三章(1 / 2)
“去年这个时候,天下人都还站在我这边。”
自从鹿山会战结束以后,这句透着无奈的话变成了天子的口头禅。昔日兵多将广,坐拥江山的刘帝可以轻松号令各地的实力派,等到反军占据了半个帝国,没有多少人会把元气大伤的“唯一帝皇”放在眼里。
江先主扶持的大批贵族过去依靠朝廷的力量保障自己的特权和非法财富,眼下虚弱的刘帝不能再给他们提供保护,这些人不是投奔反军就是另起炉灶。仓惶逃离上京的熊达威担心受到清算而惶惶不可宁日,惨败而归的郑显道被罢免职务,他们都给刘帝当了替罪羊。
刘帝二十七年的二月初,“唯一帝皇”希望能从界河和江东地区征召新军,界河的地头蛇石培元竟然直接驳回东都的命令。
副宰相冯国忠也在同一时间乘坐私人飞机跑到下京,还在江东组建新军的贾忠、贾义趁机把部队开进下京,他们调兵封锁停靠在关塘头的水师舰艇。冯国忠和石培元一同指责一意孤行的“唯一帝皇”把帝国带向毁灭,他们要在江东和界河地区实施联省互保。
昔日紧紧跟随“唯一帝皇”的冯国忠和方归仁一样走上了叛逃之路,他还把刘帝花费重金建设的界河水师变成手上的筹码,这也印证着“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仕。”的道理。
“唯一帝皇”的腐败亲信经常克扣国防部向地方驻军拨发的军款,驻防下京和常乐的朝廷军队经常在吃饭时发现木屑和黄沙,这些部队也就主动脱离朝廷的控制。明眼人都知道“唯一帝皇”大势已去,不过天下的归属尚未明朗,各地实力派都急着圈占地盘。
复辟前朝的浪潮在界河中部翻滚,江东东南山区的“划水道”信徒组成稀奇古怪的民兵团体抢占当地的军械库,这些匪徒直接宣称享有整片大陆的主权。帝国南部区域的朝廷军队分裂成一个个割据势力,退伍老兵和失业工人趁着局势混乱设卡自治。威望一落千丈的刘帝遭受着民意的反噬,帝国民众主动推倒了所有关于“唯一大帝”的雕像。
连续三年的粮食歉收导致朝廷和反军控制区持续动荡,缺乏劳动力和资金的村庄在连年战乱里变得荒芜,大量肥沃的农田里杂草丛生,缺乏燃油的拖拉机和收割机在农民的仓库里慢慢生锈,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和征粮制度导致民众主动抛荒田地。
在江东和界河,到处流窜的难民如同蝗虫一般把沿途的柑橘园和枣园啃食一空,他们跑到种植着低矮枣树的缓坡上俯身捡拾那些落到地面上的干枣,完全不顾这些果实曾被鸟雀啄食并且存在农药残留,生活举步维艰的难民还会抢来支撑着这些树木的枝杈相互斗殴,确保自己能吃到更多的东西。
帝国南方出现一些打着“忠君爱国”旗号的土匪,他们都是破产失业的无业游民,朝廷的警备队无力前去剿灭土匪,“唯一帝皇”花费巨资建设的公路和铁道被这些匪徒破坏殆尽。交通受阻加剧物资运输上的困难,各地都在爆发粮食危机。
下京、兴州这样的城市里游荡着希望找一份工作度日而不得的难民,涌入城内的难民组建一个个小型帮派相互争斗,“唯一帝皇”的拥护者对这个帝国不再抱有希望,他们都享受着最后一段醉生梦死的岁月。
南部帝国分崩离析之际,获得史儒丰支持的林登万接管了南直隶兵团,他和洪时先一举横扫盘踞兴州的朝廷败军,“唯一帝皇”的居城已经陷落。越来越多的反军导弹射进京畿地区,刘帝却没有在新闻媒体上露面,东都市民猜测天子已经死在了“摘星楼"里,有人传闻丁勇铭用强效红丸毒死了刘帝。
混乱之际,林登万决定对南直隶的剩余地区展开攻势,但是他手头只有几万可战之兵,据说兴州城内就还有五万名刘帝二十六年入伍的新军。河安和槐集正在召集“唯一帝皇青年团”之类的乌合之众。
裘重治对“猢狲”提了个建议。
“我们的攻坚能力很弱,不可能正面攻下朝廷布防的大城市。你发现没有,每次爆发小规模的遭遇战,我们的战损比就惨不忍睹。朝廷军队的士气很低,大家要制造一种我方不可战胜的假象来引起恐慌,胆小的朝廷武将会放弃辖区逃跑,一些城市也就能不战而下。”
反军当即联合兴州城内的帮派,他们拿着炸弹去袭击朝廷武将的官邸,兴州一时人心惶惶。河安、槐集和东羊的朝廷守军纷纷缴械,林登万成功包围兴州。
当时有人用摄像机直播城内战况,市区的交通拥挤不堪,当地居民都赶着去银行取钱,他们担心林登万入城后会大肆劫掠。
“猢狲”允许朝廷武将安全离开,他打算和平交接兴州,朝廷官兵全部得到特赦。城内的市民阶层没有人想打开军火库抵抗,他们不是坐车逃跑,就是前往联塘的军港。
新军没有抵抗的想法,他们很多是附近的民工、农民以及失业学生,本来就对刘帝没有多少好感,江帝王朝的现代化没有给这些边缘人带来过实实在在的好处。
林登万接收了整整齐齐的卡车与步兵战车,城内的一批战机也被缴获,这些武器看上去都有不下三十年的历史。几架直升机从刘帝的行宫里升空,朝廷的武将在混乱里逃跑了。
进入兴州的反军将士不敢相信胜利到来的如此之快,有些人曾在兴州工作过一段时间,他们匍匐在入城的检查站前,不敢相信这一切成真了。
“唯一帝皇”倒也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他至少还牢牢控制着京畿地区,强有力的现代化水军有能力保护东都三角洲。东都是江先主穷尽一生心力修筑的巨大城塞,这座居住着数百万人口的巨城还能给刘帝提供很多后备军。“唯一帝皇”在北直隶遭遇惨败后征召一大批乌合之众来保卫首都,京畿地区还有大约十万朝廷军队效忠天子。
事态发展到这一步,帝国境内算是乱作了一锅粥。盘踞下京的冯国忠几乎没有任何军事才能,这位控制着好几万正规军的诸侯被江东和界河地区的“划水道”义勇军打得丢盔弃甲,程克不失时宜向他抛出橄榄枝,反军会给予这位两头折冲的副宰相用于陆战的武器装备,但是江东军港里停泊的水师舰队要帮助反军攻打京畿三角洲。
“振威侯”在望海也有一支规模不大的水军,他担心冯国忠的水军不肯积极作战,所以同意让副宰相的儿子冯化龙担任反刘联军的水军总长,双方在东都湾海域各自集结舰队,反军在贡县和荣兴设立两个司令部来协调横渡荒江的行动。
“唯一帝皇”倾尽国库打造的水师终于派上用场,只要东都水师的几艘主力战舰可以出战,反军在荒江和东都湾的任何小动作都起不了作用。
在牡蛎湾海战里遭到毁灭性打击的帝国水军一直不受江后主重视,两艘三千五百吨的“舢板级”护卫舰就是当时帝国最强大的军舰。国防部派发给水军的军费向来少得可怜,水军官兵每天都对两三百艘装备老旧到能进博物馆的小型舰艇感到发愁,他们觉得这些破船都没有维护的必要。
喜欢纸上谈兵的专家向江后主进献过一本看似充满真知灼见的《水权论》,不过先帝对扩充海军实在没有多大兴趣。为了提振帝国经济,江后主努力和东方大陆上的众多国家改善关系,双方的贸易往来在逐年增加。
国与国之间的制衡和均势促成了日益完善的多边贸易体系,在大陆上拥有绝对主导权的帝国在海外并没有什么需要用军舰维护的实际利益。当时拥有近四千万人口的帝国保持着举世无双的陆军部队,如果江后主开始扩充海军,大部分国家就会感到恐慌并联手遏制帝国。
帝国的国力可以跟任何一个国家进行海上军备竞赛,但是没有以一当十的力量击破多国构成的海上包围网,虚弱的水军反而可以确保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局面。
东方大洋上的诸多海上强国在造舰技术上存有优势,帝国水军在短时间内也做不到脱胎换骨,江后主为此接连否决过五六个《水军法案》。
后来的“唯一帝皇”却是建设水军的狂热分子,这位来自南直隶的藩王并非江后主的直系后代,他需要用一个接一个的成就来标榜自己的合法性。老百姓最喜欢看到一艘艘军舰宣告落成的盛大场面,刘帝极为热衷这种能提高威望的活动。话说回来,“唯一帝皇”对建设水军的目的、定位和规模并没有什么认识,他在一种人云亦云的情况下开始执行新的《水军法案》。
按照“唯一帝皇”夸张的造舰计划,帝国水军将在十年内增加六艘主力战列舰、十二艘重装巡洋舰、十五艘轻装巡洋舰、二十四艘驱逐舰、三十艘护卫舰。水下的潜艇力量不予强化,因为潜艇没有停在军港里的巨舰那样能让人感受自豪。
这个计划如果不折不扣的完成,帝国财政将会崩溃,所以直到刘帝二十七年初,这些军舰只完成了大概一半。帝国水军倒是有三艘战列舰成功下水,东都的军港里就停着两艘,不过其中一艘还没有进行过试航。
耗费巨资组建的水师导致刘帝在外交上日益孤立,过去依赖外贸拉动经济的帝国开始面临一波又一波的衰退。受到刺激的刘帝决定建设更多的舰艇来强化自身实力,然而他忘记了实力也受到实力法则的制约,帝国水军越是强大,他在财政和外交上也就越困难。
受命驶离下京的投诚水师规模很大,冯化龙安排大大小小几十艘舰艇躲进防卫严密的联塘港,这里是南直隶最大的港口。程克、史儒丰、谢烨文、史泽豪这几位诸侯委派涂峰和孟上天来到南直隶北部协调入侵京畿的任务,他们在联塘遇见了因为乘乱肃清南直隶而威名大振的林登万,三人一致决定前去视察联塘港的舰队。
联塘在江先主时代就是帝国颇为重要的军港,好大喜功的刘帝耗费巨资把军港的规模扩大一倍有余,这里是冯化龙舰队安全停靠的港湾。
林登万和涂峰在黎明时分坐着一辆刚从军械库里缴获的敞篷防弹车赶往市区东部的港口,因为清晨的气温比较低,坐在汽车前排的反军都盼望着太阳能赶快从远方已经露出红色朝阳的云层上面冒出来。
南直隶的反军部队在十几天前才攻占这座城市,城内秩序还没有稳定下来,城东地区的海鲜市场空无一人,过去早已在民用港口里开始运作的高耸吊车也一动不动。林登万等人很快来到军港防卫严密的南门,手持新式步枪的反军老兵跑进岗哨亭打开横在大路上的栏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