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1 / 2)
瞿昱航在清大绝对是传说一样的存在,从八二届开始,以后但凡新生入学,学生们哪怕一开始不知道任课老师哪几个也一定听学长学姐提过瞿昱航。
瞿昱航有多牛,除了长相气质绝佳,称得上一骑绝尘外,父亲是清大著名教授,同时也是研究航天科技的科学家瞿瑾铖先生。
当然,这些都属于硬件配置,他的软件配置让人明白什么叫虎父无犬子。
除了一年休满三学期的学分外,到大二,各科老师特批他可以不上课,直接参加期末考试即可。
他发表过十多篇独立学术论文,在国际竞赛中永远是金奖获得者,国外许多名校向他发出邀请,但瞿昱航都拒绝了。
学习能力出众的他并不是个只会学习的书呆子,运动细胞也很发达,擅长篮球,他所在球队获得过市大学生篮球赛冠军,在市运动会游泳比赛及三千米田径赛中夺得过金牌。
不仅清大的女生,但凡有他出席的活动,连其他高校的女生都组团过来捧场,人气堪比电影明星。
但太过优秀的人就像那高岭之花,欣赏有之,倾慕有之,真正敢付出行动表达喜爱的却是少之又少。
女生们不敢主动,瞿昱航自己呢,则将所有心思花在学业上,用了五年时间,取得了物理学及动力学双料博士学位,很多清大的学生提起他来多用“狂人”来形容,这一年他也不过才二十二岁。
“你接下来有什么计划是继续留在研究院还是考虑出国留学”
家里,褚湘切了果盘放在儿子面前,自己则坐下陪着儿子一起说话。
这个儿子从小就懂事优秀,除了小时候软萌萌的还能逗上亿逗外,长大了根本逗不动,褚湘常说,儿子是百分百遗传了瞿瑾铖,不管是相貌、学习还是性格。
之前清大有个老教授,有天在路上遇到瞿昱航,可能是阳光太强了还是什么,老教授竟然将昱航错认成了瞿瑾铖,这件事被当成了清大校园里的奇闻异事,后来瞿瑾铖上课时总有一些非专业学生听课,教室里坐的满满当当,他也不生气,照常上课,因为他上课深入浅出,富有趣味,气度又佳,还真有少部门学生转了专业。
褚湘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这个时期,国内的科学确实弱于西方国家,“师夷长技以制夷”,出国留学不一定是崇洋媚外,也可以将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学习回来建设自己的祖国,从之前的“庚子留学”到罗铭盛、瞿瑾铖,都是如此。
“爸爸怎么说”
“你爸这人你还不知道,他向来民主,只会建议不会要求,他的建议是你可以去外面看一看,但去不去在于你自己的选择。”
瞿昱航明白了父亲的意思,点头道,“好,那我马上着手准备留学的事。”
瞿昱航选择的是父亲曾经就读的麻省理工,申请很快通过,对方主动提出全额奖学金,每学期还会额外一笔助研奖金,以供他研究课题,完成实验。
这次出国褚湘同行,尽管儿子很独立,但儿行千里母担忧,顺便再处理一些资产上的问题。
当年办“先锋少年”她并没有用公婆给的那笔款,这四年里,公司业绩蒸蒸日上,除了首都,在杭州、上海都开了分公司,如今提到杭小芸,已经是新时代成功女性的楷模了。
钱放着永远只是数字,得让它流通起来才能发挥价值。
瞿瑾铖送别了妻儿,珊珊一脸的不舍,如果不是褚湘说好,会从国给她带很多礼物,她说不定在机场就要哭出来。
“哥哥,你可一定要想我啊,你学习那么好,肯定很快能毕业的,早点回来,我会很想很想你的。”
昱航被妹妹孩子气的话逗乐了,弯着唇角抱了抱妹妹。
“我会想你的,你在家要听爸爸妈妈的话,不要淘气,好好学习。”
珊珊自然是聪明的,但她从小泡在蜜罐里,全家人都宠着,就少了一些刻苦的精神,明明可以考第一,但每次都要差那么一点点,家人找她谈话她会理直气壮的说,就算不是第一,第二第三也是优秀的,反正她的志向不是当科学家,也不是当医生,而是像苏韵仪女士一样,做中国的小姐,时尚女王。
十几个小时的飞行,到达机场后他们用流利的英文与机场工作人员交流,甚至还帮了几位语言不通的同胞。
当瞿昱航听到国工作人员嘟囔着“贫穷的国人”“猴子”时,他愤怒的看过去,对方反而若无其事,这让他的爱国心收到了强烈的震动。可以说,尽管刚下飞机,但他对这个国家的好感度已经降到了及格线以下,也算切身体会了父亲所说的,只有自己的祖国才是他的归属,也是无数爱国者的归属。
瞿瑾逸带着妮卡来接机,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小男孩,英文名是莱恩,中文名是瞿昱翔,小男孩黄头发蓝眼睛,从外貌看,遗传妮卡更多一些。
“哦,湘,欢迎你来到国,昱航,很高兴你选择来国留学,我已经听你叔叔说了,全额奖学金,还有助研奖金,真是太棒了”
妮卡一如既往的热情,瞿瑾逸看上去平静了也更加成熟,看来时光的流逝多少带给他一些正面的改变。
“昱航,我跟你叔叔在波士顿有房产,你完全可以考虑不住校,我们可以给你请一位可靠的保姆照顾你的生活。”
路上,妮卡已经迫不及待的向侄子发出了邀请,这些年来,她对瞿家的每一个人都释放善意,希望大家能够真心接纳她,事实上,对于这样一位漂亮的,同事也很多做人的女士,大家很难发自内心的讨厌她。
褚湘没有说话,瞿家很尊重孩子的意见,既然是昱航自己的事,褚湘即便是母亲也不会越俎代庖代替他去做决定。
他们培养孩子,绝不是把孩子养成巨婴,让孩子们不断吸取知识的同时,也会着重培养他们生活中的应变能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