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三斡四小树林(1 / 2)
管妈妈翻了个身,声音里满是不在乎,“那又咋样陈素素去读书,那也是人家亲妈跟姥爷有本事,咱家宁宝儿摊上没本事的亲妈只能这样了。”
“可都是一个爹啊”管奶奶手放在孙女的小肚子上,“老大老二好歹还跟姓陈的学过两年字,咱宁宝儿什么都不晓得。”
“那我能咋办”管妈妈转过脸,对着亲妈,“学认字又咋样现在不都窝在穷山沟里咱家要是有条件叫宁宝儿去念书,就像读书人说的那样是锦上添花可现在咱家这样的,那就叫雪上加霜”
“别的不说,她大哥二哥都没去学堂念书,光把她一个女娃子送过去又咋样我是她亲妈,又不是重男轻女的,到底咱小老百姓过日子讨生活还是要靠顶门立户的男娃的。光她一个人识字了又咋样念书念的心气儿高了看不上泥腿子,总得要找个跟她想法差不多的人成家到时候即便靠着念过几年书嫁到了好人家,可娘家兄弟没本事,被欺负了也没办法给她撑腰”
她说着说着,抽了抽鼻子“该是啥样的人就过啥样的生活养大了胃口,这辈子更是意难平“
“咱家的孩子不是那样的人。”管奶奶声音也弱了下来,“我也就是那么提两句,也没逼着你非把宁宝儿送去念书这不前两天听人说镇上什么学制改革,娃娃念书跟以前又大不一样了吗所以才有这么个话茬。我就是觉得陈江河一个当爹的,凭啥能把小闺女送去念书,不能把他大闺女送去念书”
这不更显得我没本事了吗
管妈妈偷看了下闺女睡熟的小脸,“我还没那么不要脸。”那是赵家有本事叫外孙女去读书,又不是陈江河有本事送闺女去。
她再是觉得陈江河是个没本事吃软饭的男人,也不能否认他对孩子是真心的。
这么些年,甭管老大老二怎么不搭理他,他还是偷偷的往两个孩子手里塞他自己在外头寻摸到的东西。
这俩臭小子倒是有骨气了,什么不要。要不是自个儿教他们亲爹给的就接着,他们还真的能把东西塞回去
俩怂蛋给就拿着,以后养老他们也有一份,凭啥不要啊
她这个人里里外外分的很清楚,该要的就要,该拿的就拿,但不该沾的她绝对不沾
她虽然不像赵小青那样在城里待过,又认识几个字知道那么许多大道理,但她知道做人就不能没良心,就不能贪得无厌。
当妈的是啥样,孩子也会学成啥样。
她想让自己孩子当个顶天立地的男人,而不是处处贪小便宜就知道搜刮别人的无赖
管少宁听着娘俩唠嗑,迷迷糊糊的发困,觉得她妈说得没啥毛病。
她又不是什么头顶玛丽苏光环的女主,家里就这么个条件摆在这儿,真要说有人去念书,也得前头的先来。
再不济还有管二哥。
倒不是说她把自己位置摆的有多低,而是一碗水总得端平了。
穿到这个时代,她妈没让她当牛做马的为家里兄弟奉献,她已经很感激了,读书这事更是想都不敢想。
毕竟人小的时候,家长真要有这个想法,她也是胳膊拧不过大腿。
如果说家里有余钱,让两个兄弟去念书去,偏偏叫她在家里干这干那的她或许会有不忿,觉得不公平。但如今就是这么个条件,她还不至于脸大到让两个哥哥干活挣钱,老娘跟奶奶累死累活的,只为供她一个人读书。
再往前头其他地方看看,哪有一家子兄弟姐妹好几个,结果前头大的几个不管,却把最小的一个女娃娃送去念书的
这在当下压根就不实际,更不会在大人的思考方式范围内。
像她妈想的那样,有那个钱多攒两年,等管大哥16岁都该娶媳妇了,糟践不起。
这大约也都是底层老百姓对生活的妥协和无奈。
家里要是有那个条件,她妈保准能一口气把他们兄妹仨都送去念书。可现实却是不行,地里的活得有人干,家里的钱要给儿子娶媳妇,闺女攒嫁妆一桩桩一件件的,没那么容易。
管少宁明白这些有多难。
上辈子生活在21世纪,自小就是靠着优异的成绩一路从孤儿院中杀出来的。那条路太苦,真要是指天画地的保证一家子供她念书,等她往后长大了一定拉拔娘家这事她不知道。
倒不是不愿意做,而是她明白,能保证自个儿在21世纪活得好好的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更别说到这个时代还有诸多说不准的因素存在。
这条路对她来说太难,她愿意一家子和和乐乐互相帮助。但真要她肩上扛起这么多的重担,她不确信自己能不能做到,也不知道这条路要怎么走。
更难的是,管少宁知道往后会发生什么。
她怕自己享受了一家子给她带来的福利,到时候却又因为时局的动荡而熄灭了他们对往后的期盼,让本就生活在底层的他们脸上添着更多的麻木与暮气。
真正的好日子起码要到八十年代,那时候都过去多少年了
“就这样”她心里念道“就这样知道知足就好”
能有更好的是机遇,没有也不会怨怼,老天爷从来都不是公平的,一生的路很长,总要自己往前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