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个世界(1 / 2)

加入书签

最近的一封信里,林建军主动提起了下乡后的趣事,是前阵子寄出来的。

那是还是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不同于四季如一的城里,乡下的春意显然更浓一些。

而且,远离了秋收的繁忙,窝了一个冬天,看见久违的绿色,总是叫人心情舒畅的。

林建军的信里就隐隐透露出这么个意思,且春天乡下屋子要更为丰盛些,路边的野菜、山里的野物,都是无聊生活里的惊喜点缀。

冉佳仪看着信,一点点读给几个孩子听,权当稍微缓解了几个孩子的焦虑。

下乡,曾经无比遥远而陌生的词汇,因为身边有人离开一下子就变得近了。

老话说刀子不落到自己身上不知道疼,其他人也无法理解被迫下乡的颓丧和不安,但其实,下乡,也不全然是坏事。

冉佳仪在后世的时候,有一些长辈就是曾经下乡的知青,他们收获的除了艰苦的物质生活外,精神生活甚至比城里还要丰富,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了一处地方,甚至有的就此落地扎根,奉献自己的一生。

有舍必有得,就是这么个理儿。

而冉佳仪对于林家这几个已经下乡、或者即将下乡的孩子期望值也不是很高,只要他们下乡后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养活自己就可以了。

三页的长信读完了,冉佳仪抬眼去看林家几个孩子,却见几人神色不一,但很明显,原本焦急万分、慌张不已的林建军,眉宇间那股挥之不去的忧愁已经消散了大半,只剩下些许对未来的不安和彷徨。

“都也听到了,你们大哥在乡下过的也还不错,那么多人都过来了,你们就是下乡了肯定也没问题的,建军,尤其是你,与其跟没头苍蝇乱转,还不如好好准备下乡需要的东西。”事情已成定局,再怎么挣扎也无济于事,这是冉佳仪最后的规劝。

林建军也不知道听没听进去,胡乱的点点头。

冉佳仪就当他应承了。

比起后世多样的选择,这个年代的选择无疑是十分贫瘠的,或者说压根就没有选择,找不到工作就得下乡,这是现在铁打的事实,没门路没钱,谁也无法改变。

最小的两个年纪还小,没有多少这方面的担忧,但就在眼前的林建慧也是比较着急的,且对于冉佳仪的话表现出了明显的不相信,乡下好,怎么可能,泥腿子待的地方还能好到哪里去。

她不仅自己要当个城里人,就是嫁人,也得嫁个城里人,她绝对绝对不要跟同学小芳的姐姐一样,下乡嫁给一个老农民,一辈子在乡下。

冉佳仪对几个孩子的神色也不大放在心上,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了,基本的三观都已经形成,她可以引导,却不能手把手去教,当然就是教了也不一定听,只要不去干违法犯罪的事情,冉佳仪就由得他们折腾。

思想教育结束,后面的日子还得继续过。

后面一阵子,冉佳仪明显发现,甭管林建军有没有听进去那些话,但已经开始为下乡做起了准备。

全国粮票、工业票林建军用着自己的渠道,就跟小仓鼠一样一点点存着自己的小金库,冉佳仪看见了还难得出了点钱给林建军,林建军也丝毫没有反抗的接受了。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眨眼的工夫,两个月的时间过去。

林建军没门路、没钱财,理所当然的依旧没有找到工作,但好在林建军的小私库已经存的不少了。

冉佳仪看着对方那认命的样子难得有点心软,但也很快硬下了心肠,下乡本就是为了让他们下乡接受教育,教会他们劳作,而不是不劳而获,这会儿自然不能直接给钱给物。

纵容孩子的某些恶习反而是在害了他们。

等时间正式进入8月份,城里的知青下乡宣传工作也进行的如火如荼。

不说周围邻居同事们的抱怨,但说自己家里,冉佳仪近期就接收到了不止一波前来做动员的知青办干事。

这让冉佳仪颇有点自己是被熊孩子找上门来的家长,但事实远比这些要残酷的多。

冉佳仪送走第三波前来动员的一男一女,不可避免的颓了。

从他们的口中,冉佳仪知道了,8月份还只是动员,但等到了9月份,那可就是强制下乡了。

下乡的地儿是不少,可好的地方就那么多,先到先得,这是谁都能看分明的事情,可是总有些人不撞南墙不死心,失去留下的最后希望后,只能沦落到下乡去环境最差的地方。

鉴于这个二儿子近期的表现还不错,冉佳仪难得提点几句。

“建军啊,刚才知青办的干事可是说了,现在选,你还可以去好一点的地方,要是等到九月分配,指不定就是哪个西北荒地了。”

也不是说西北荒地不好。前世很多建设大西北的英雄们就是在下乡阶段选择了只身奔赴荒凉的西北,在黄土地上拓荒、为西部经济发展做建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