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苏仪(1 / 1)

加入书签

离城门二里外的一处丛林里面有一个大坑,苏强一家就被扔在这儿,和先前的几位同乡放在一起。

就在几名士兵走远后,在坑边一株松树后面走出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人,老人走到坑边站立许久,忽的摇头叹道:“唉!都是苦命之人,何苦造此杀孽。”

说着他纵身跳入坑内将苏强的孩子抱起抚了抚他的额头道:“今日下山采药,途经此地,偶见当今之世道与往日无异,本不想理睬,但你与我有缘,且医者仁心,老头子我自然要搭救于你。”这话自然是说给怀中孩子听的,然而他能不能听见就是另一回事了。

说完老人抱着孩子,脚上只是轻轻使力便跃上坑边,接着右脚轻轻一踏,顿时四边的坑壁顷刻间倒塌,坍塌的泥土正好将坑中的几具尸体掩埋,同时间老人将孩子背在背上,转身离开此地,往密林深处走去,嘴里还喃喃的说着:“当今的人心竟与这坑中弃尸一般,随着岁月的增长逐渐腐烂,最后只能与这污泥融为一体,实为可叹。”

老人背着孩子由深夜一直走到第二天上午,直走到这座大山的最深处,这才到了自己的茅屋前,只见屋前有一个小凳子,一口大水缸,水缸旁边砌着一个土灶,土灶上面一口大锅,锅里还有一个药罐。

接着推门进屋,屋内摆设也十分简单,只有一张床,床上放着一张被子一个枕头与老人平日换洗的衣物,床铺旁是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着一套茶具与一副碗筷,桌旁放着一条长凳,紧挨着的是一个大浴桶,浴桶靠墙,墙上挂着一把镰刀,镰刀下方放着一个装有草药的背篓。

老人走进屋内将他背上的孩子湿透了的衣服除去后放在床上用被子盖好,又将自身衣物换下,一并挂在外面,好在外面雨已停了。

做完这些他在背篓里取出些草药,不一会儿在外面熬好药汤端到床前,喂给孩子喝下后又催动内力轻抚孩子的腹部帮助他吸收,药汤果然有效,半刻钟的时间原本气息虚弱的孩子,慢慢恢复过来。

又过了半刻钟,嘴唇也恢复了血色,与此同时,孩子原本紧闭的双眼也慢慢睁开了,但依旧无神。

“娘,我渴。”这是孩子睁眼后说的第一句话。

闻言老人连忙倒了一杯水喂他喝下,孩子这才彻底恢复过来,同时发现不在自己的家,眼前这老爷爷也不是自己认识的人,他看着老人问道:“我在哪里?我娘呢?”

老人看着孩子柔声回道:“你在我家,你们村里发了大水,就只有你一个人活了下来,我正好路过那里就把你抱回来了。”

闻言孩子并没有任何反应,依旧睁大双眸看着老人,貌似老人刚才说的他并没有听懂。

老人一拍额头心中暗附道:“这才一两岁的孩子,他哪里明白这些。”接着又对他说道:“你爹娘去很远的地方了,在他们走之前把你托付给我,以后你就跟着爷爷过了,等你长大他们就回来接你。”

然而孩子根本不听老人说话,依旧只是叫着要娘,见不到就一直哭,老人没照顾过孩子,对此显得十分手足无措,只能任由他哭闹,好在他哭累了也就睡着了,老人看着熟睡的孩子如释重负的说:“睡吧睡吧,逝者无以复生,这是你的命数,在生命最后一刻遇见了我,这也是命数,更是咱两的缘分。”

刚开始几天每次只要孩子一醒就哭着喊爹娘,每次老人都连哄带劝的,却起不到一点用处,被折腾的是心力交瘁,不过好在小孩儿适应能力强,时间一长哭闹的次数也就少了,老人这才能跟他说上几句话,然而问他叫什么名字的时候,这孩子却不记得,只知道爹娘的名字和自己的小名叫豆子,老人也就叫他小豆子了。

又过了半年,老人与孩子混的越来越熟,在相处过程中他发现这孩子头脑灵活,十分聪明,自己对他是越来越喜欢,同时也害怕以后等他长大了离开自己后会学坏,就想着先教他认字,多读圣贤之书,自己在旁循循教导,将他培养成一个明理的人,这样自己到时就算不在人世也安心了。

抱着这想法的老人在某一天坐在门口将自己刚吧嗒两口的旱烟靠在墙上对着一旁逗弄蚂蚁的孩子喊到:“小豆子跟爷爷去采药好不好?”

孩子闻言立马扔掉手中的树枝几步跑到老人身前兴奋道:“那好的很。”山里没人本来就十分无聊,因此每次和老人去采药他都会十分开心,因为路上老人每次都会给他讲很多好玩儿的故事。

“那好,你去帮爷爷把背篓和镰刀拿来。”老人摸摸他的头微笑说。

孩子乖巧点头,走进屋去不一会儿背着一个和自己差不多高的背篓走出来,老人到一旁让他走在前面自己在后面跟着,然后笑着看孩子的脚底撞到背篓的底部,然后背篓上半部分撞在他的头上,如此反复,就好像两个人在打架一般,每次见到这一幕老人总是忍俊不禁。

过了门前好走的小道后孩子就会钻进背篓里由老人背着走,然后老人就会讲故事给他听,这样孩子就会在背篓里老实的待着,但今天老人却迟迟没开口,孩子立马就不安分了,在背篓里左摇右晃的,好在老人是习武之人下盘稳健,不然早就摔倒了。

老人抗议出声:“你这调皮蛋,要把爷爷摔着了,看我不打你屁股。”

背篓里的孩子带着哭腔回道:“爷爷不疼豆子了,今天都不说故事给豆子听。”

老人苦笑道:“爷爷知道的故事早就给你说完了哪里还有,要不爷爷叫你读书认字怎么样?”说话间将刚刚采到的一株草药扔进背篓追问道:“这是何草药?”

孩子接住短暂翻看后回道:“黄芪,味甘无毒,便秘者可用。”接着将草药放入背篓又问道:“读书好玩儿吗爷爷?”

老人点点头回道:“当然好玩,书里有趣的东西多的很,爷爷给你讲的故事,全都是在书上看到的。”

一听读书可以看故事孩子立马就来了兴趣:“那好的很,那好的很,我们这就回去读书吧。”他话刚说完,一株草药伴随着老人的问话抛了进来:“这又是何种药草?”

孩子拿在手里反反复复看了几次挠挠头小声回道:“不识。”

老人解释说:“这个呢叫桔梗,味辛,有微毒,古时有一名方叫‘桔梗半夏汤’,便是用桔梗,半夏,陈皮各三钱,外加生姜五片,煎水两杯成一杯服下,可用于伤寒腹胀,你记住了?”

孩子在心里将老人说的回忆一遍答道:“豆子记住了。”

老人回道:“记住就好,读书的话不急,我们这才刚出来,只找到两株草药,等多采点,到时小豆子肚子也饿了咱们再回去,到时就教你。”

孩子闻言却不满的嘟着嘴,但也没说什么,沉默许久后忽然对老人说:“爷爷,我看见一株草药。”

老人驻足问道:“在哪?”

在老人说话的同时,一只小手自他脖颈处伸出,一把抓住他的胡子,伴随孩子兴奋的大叫声:“在这呐,爷爷快把镰刀给我,我要把它割下来。”

孩子这举动使老人苦笑不得骂到:“小兔崽子还不松手,爷爷这几根胡子都快给你薅光了。

就在这时不时的嬉闹中爷孙俩又在这密林里寻草药直到正午这才回到茅屋。

等吃完饭后老人在床底下拉出一个木箱,里面装着笔墨纸砚和各种各样的书籍,但打开后老人却犯了难,这是他当初隐居时怕山中寂寞,这才带来解闷的,因此里面除了《论语》其余的大多数是神话与武侠之类不入流的读物。

最后他只能拿着《论语》教孩子认字,想着等有时间再下山去买一些蒙学书籍。

就这样过了五年时间,这五年里老人又陆续让孩子学了《三字经》《劝学》《千字文》等启蒙书籍,孩子也十分聪明,就在这些年里,这些书他基本上也都在背下来的同时会读会写,但对书中阐述的道理知之甚少,老人却不在意,只是叫他记住就好,其中道理以后自会明白。

每每看着学习的孩子他总是幻想着这孩子以后肯定会成功考取功名成为朝廷命官,为此老人还给孩子重新起了个名字叫苏仪,他希望将来这孩子能像战国时的苏秦张仪二人一样成为能以一己之力改变国家的大贤。

但其实孩子对入朝做官没有半点兴趣,他肯刻苦读书主要是为了多认几个字然后看老人箱子里的其他书,相比于人前显贵的朝廷官员他更希望自己是一个武功高强快意恩仇的江湖侠客,对此老人心知肚明,所以他从不在孩子面前显露自己的武功,他认为这只是小孩子玩心大,等时间长了自然也就淡了。

但有些事却是命中注定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