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火器(1 / 2)

加入书签

在朱慈烺大力扩军的时候,清廷也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开始了新一轮的包衣抬旗,扩充汉八旗的计划。

而有了抬旗的希望之后,许多介于农奴包衣和满人之间的包衣管理者积极性大增,便是农奴包衣们也纷纷积极表现,争取晋升为新的管理者,压迫其它的包衣农奴。

换言之,即是压迫者又是被压迫者的包衣管理者,虽然也是奴隶,但和他们的满人主子却形成了一种畸形的共生关系,特殊的利益共同体。

这个时候,多尔衮已经亲自率领两万驻京八旗以及四万新抬旗和装备的随军包衣,共六万大军开往山东,多铎在山东,河南等地还留有近万八旗,加上西安调来的驻防数千八旗兵正赶往南阳,中原一带的一线八旗兵总数维持在三万以上。

清军在南直隶战场上遭受了明军的火枪打击之后,对火枪的重视程度再次提升,回京的许多满清将领士兵开始分析和总结明军的火器使用模式,寻找破解之道。

清廷这个时候在军事科技上还是一个极其优秀的模仿者,学习能力十分强大。

而抬旗进入汉八旗的第一批随军包衣近万人全都被编成了火枪兵,和原本的汉八旗战兵一样,准备作为对抗朱慈烺大军的主要力量。

虽然汤若望被朱慈烺挟持走了,但清廷也有欧洲传教士的帮助,统治区内的人力物力,火器工坊的总体生产能力都胜于原本龟缩辽东一隅的时候,孤注一掷下,扩军的经济压力并不没有那么大。

不过,受限于时代的局限性,尽管在欧洲传教士的协助下,清廷的模仿和学习速度非常快,却不得根本。至于燧发枪,刺刀,以及除了红衣大炮以外的其他火器,更是难以取得进展。

当然,目前为止,双方的武器技术并无代差,胜负取决的终究还是士兵训练,火器数量和后勤供应等的综合影响!

北京南城,西南角有一大片新建的工坊,工坊内人员密集,里面不断传出铁器敲打的声音。这里是清廷为了扩充火器部队而专门建立的火器工坊,由辅政亲王济尔哈朗亲自管理。

对于欧洲传教士而言,仕明仕清并无差别,天文火器也不过是传教的敲门砖罢了,管你是汉人还是满人,只要有利于自己传教,那就可以效力,无所谓忠诚不忠诚。

换言之,如今这些留在北京的传教士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和清廷牢牢绑在了一起,为了清廷能够在战争中取得最终胜利,可谓是尽心竭力。

济尔哈朗的王旗飘扬在工坊外面的官道上,沿途的汉人居民纷纷跪在地上,垂头向下,光秃秃的脑袋上,金钱鼠尾辫极其显眼。

济尔哈朗虽然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但南方战场的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传回北京,多尔衮又三番五次询问火器工坊,火枪火炮生产装备的事情,使得他不得不和欧洲传教士霍尔斯一起,亲自过来视察一番,给多尔衮一个交代。

清廷派往南方的军事力量遭到了朱慈烺,李过等人的沉重打击,多尔衮因为战事的发展,不得不越来越重视汉人大臣,使得济尔哈朗这些满清权贵亲王们忧心不已。

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八旗人丁太少,虽然多尔衮已经派兵出关抓人,但一时半会很难取得成效,人丁稀少的问题始终是八旗亲贵们最大的担忧。特别是南直隶大战,八旗士兵死伤惨重,更是将这种担忧扩大了不少。

不过,随着南征湖广,南直隶的部分八旗士兵回京,明军在南直隶大战所用的火枪,火炮,以及军阵战法,大部分都已经被总结还原了出来。清廷在军事上的学习和模仿能力依旧强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