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伐斧燧(1 / 1)
为了狩猎到更多更大的猎物,一个神农氏的男子不小心进入了斧燧氏部落所在的区域,恰好遇到斧燧氏的几名男子一同狩猎,双方因猎物归属问题发生了冲突,神农氏男子寡不敌众,被众人杀死。斧燧氏部落的诸人为了防止他的亲人前来复仇,决定趁着黑夜包围他的家庭,将他的父母、兄弟、姐妹全部杀害,唯独留下他的妻子。
因为,她有自己氏族的保护,如若被害,会有更多人为她复仇。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原始社会这样朴素的观念,产生于解决矛盾的传统。
在全盛时期的氏族制度下,杀死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不是犯罪。因为他们也属于陌生的、对立的、不可理解的外部力量。
被害者的妻子,返回了自己的氏族并告知家庭被斧燧氏灭亡的情况,而氏族首领决定将这一消息通知给神农氏部落。由于,神农氏的强大,维系两个部落之间的联盟是必要的。
神农氏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召开了部落领导会议,鉴于两个部落间愈来愈激烈的冲突,决定发动针对斧燧氏部落的战争。
斧和燧为两个地名,是以一个字命名是古代氏族部族。
斧氏,善于打制石器斧,也长于冶烧陶器。石斧不但能砍伐树木和当武器使用,也是打制石锄、石镜等石具的工具,有如现代的工作母机一样,所以用斧名其地名和族名。
燧氏,又名炫,或隧。这里的氏族是鲁西南一带最初使用石器挖掘黄土、造穴而居的民族,或擅长于打击石头取火,与斧氏族同样是具有传统技艺的工巧之族。斧和燧并肩作战,可见其关系密切,也可能是同一部落的两个氏族。
后来,他们由游牧为生转而兼作石器,成为半牧半工的氏族部落。神农氏部族,因农业生产的发展,对石器的需要日增多。质量上乘的石器农具,对他们来说是极为需要的。而神农氏所在的河洛地区,乃是平原,既没有坚硬的石料又缺少技术水平较高的工匠。他们不得不用自己的一部分农产品去换取斧、燧氏族的石器和陶器之类的东西。这种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不仅促进了斧、遂地方的石器工业的兴起,而且神农氏族部落与斧、燧氏族部落的交易关系也日益频繁,形成了互相依赖的密切关系。
从极其匮乏的史料记载来看,他们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并没有维持多久。斧燧氏很有可能以为自己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为了生存而不得已来抢夺神农氏部族的劳动产品。
斧燧氏所在的地区并不适合农业生产。传说,世界性的大洪水在女娲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但是,国外的古人类部落生活的地理位置和中国不一样,他们在洪水褪去之后,可以很好的进行农业生产。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由于地势较为平坦形成了大量的沼泽遗留。很不幸的是,斧燧氏就生活在这样的土地上。这些沼泽不仅难以生产,在雨季来临之时还会引发洪水再次爆发。直到帝尧时期,仍然是中原的一大祸患。英雄大禹,历经十多年的努力,就是要把这些遗留的水“疏通”流入河海。
辘辘饥肠的斧燧氏部族,不得不采取抢夺的办法,取得神戎氏的农产品。加之,他们本是牧猎氏族,剽悍勇猛,又有锐利的石制武器可恃,容易挑起战争。神戎氏族经常遭受到斧、燧的掠夺,必然要进行反击。最重要的是,当时最“尖端”的产品,极其简陋的石器农具在斧燧氏手里。神农氏为了发展生产,企图拥有自己的石器工业而出兵征服斧、燧,爆发了战争。神农氏对斧燧氏先是采取了威胁的手段,并且希望他们能够并入自己的部族。而斧、燧不畏强暴,奋起反抗。神农氏于是派出了一支部队,前去讨伐斧燧。他们小心的穿越大片的沼泽,很不容易来到了斧燧部族的管辖地区。即从豫东平原出发,渡过降水,先同斧作战,得胜后再沿古大野洋向东北续进,渡过江水再同燧作战,然后南下定居曲阜。
战争一开始,就是没有悬念的。强大的部族实力,比先进的武器装备具有更大的优势。神戎氏族部落有比较充足的粮食供应,斧、燧无法相比,长期饿着肚子作战,虽有“不供”的精神,也必然会失败。神戎氏族部落人数众多,有足够的兵员补充,他之所以事先要提出威胁或警告,也是自恃其人多势众。而作为手工业部落的斧、燧,尽管石制武器比较精良,但武器并非决定战争胜败的唯一因素,也终会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神农氏以压倒性的胜利臣服了斧燧氏,但是并没有向后世战争那样对其进行灭族或者俘虏族人作为自己的奴隶。因为他们还没有那种思想。
如果是为了生存地,他们会把原来的部族赶出去,如果为了石器,他们很有可能将斧燧氏作为神农氏的一个分支而存在。毕竟,在那个时候,人口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不会随便杀人的。随后,神农氏部落至曲阜一带。周边各部落自动归附,组成部落联盟。神农氏成为了真正的中原共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