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贾芸种地雷(2 / 2)

加入书签

一共五百支箭,带着五百张纸,密密麻麻地朝着叛军方向射去。

这一幕让叛军纷纷看傻了眼,眼下双方大军距离不是很近,这些射出的箭,根本不能对叛军造成杀伤。情景看上去奇怪而滑稽,就好比,两群人要打架,其中一群人隔得远远的对着空气挥拳……

这一波奇怪滑稽还没完,当五百支箭射完,在贾芸的命令下,长安营大军便后撤了,叛军纷纷更傻眼了。

然而……

眼下杭州营的叛军,由穆炽、孙士信共同率领。其中,穆炽是穆治的二儿子。穆治的嫡长子穆烜很不成器,但这二儿子穆炽算成器的,少年时便开始在军中历练,也立过军功,这也是穆治狠心放弃嫡长子穆烜的原因之一。孙士信则是杭州营的副将,是穆治的心腹,此人文武双全,有勇有谋。

眼下镇江营的叛军,由梅贺、顾之充共同率领。其中,梅贺是梅逵的嫡长子,顾之充是镇江营的副将,是梅逵的心腹。

当长安营大军后撤后,穆炽、孙士信、梅贺、顾之充四人看到了此前绑在箭上的纸,纸上的文字让四人或怒或惊……

这是一份劝降书!

写了四点内容:其一,镇江城已被攻破;其二,四万长安营大军赶到,还有更多军队正赶来平叛,此次造反必定失败;其三,不投降者便会满门抄斩,投降者可从轻发落;其四,穆家、梅家为了一己私欲造反,叛乱官兵若因此丧命且连累到满门抄斩,极为愚蠢。

这份劝降书是贾芸离开镇江前亲手所写,找了一些既会写字也信得过的属下,包括了曹武,一共抄了五百份,其中一些还是贾芸亲手抄的。

因为贾芸知道此次叛军的军心不稳。

这份劝降书就是在攻心,攻叛军本就不稳的军心!

……

……

四万长安营大军,在丢下了五百份内容一样的劝降书后,后撤到了一片广袤的田野之中,眼下这个时节,这片田野郁郁葱葱。

贾芸仔细观察过地形,这片田野适合他接下来的战术部署。

在贾芸的安排下,一万官兵位于前方把守,三万大军退到后方,而中间一块区域,以道路为中心,种起了地雷,也就是绊雷。一共三百多枚绊雷,全都种在了这块区域之内。

当贾芸这边在悄悄种地雷的时候,叛军那边则乱糟糟的。

五百份劝降书射来,劝降书的内容自然是瞒不住的,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叛军,本就不稳的军心更加不稳了。

于是乎,有镇江营的官兵逃跑,去找长安营投降,甚至有武官逃跑投降,其中不少人都有家卷在镇江城。而在镇江营这些逃官逃兵的带动下,杭州营也有不少人成了逃兵……

待到几个领军人物强行阻止了此次逃窜,已经少了数千人。

就连几位领军人物都产生了分歧,发生了争执。

穆炽、孙士信、顾之充,都认为劝降书上所写不实,镇江城应该没被攻破。

而梅贺这个梅逵的嫡长子有些相信劝降书,他本就胆子不大,此次造反本就害怕,眼下更怕了。于是他迫不及待要返回镇江城,若梅逵被捉拿,便去解救,若镇江城没攻破,便去守城。

穆炽认为,长安营大军已至,意味着叛军已失去攻占苏州城的机会,叛军应该跟长安营大战,此战在所难免,若获胜便可打击朝廷平叛的气焰。

冯标赞成穆炽的观点。

这冯标本是长安营的参将,对云家很忠心。贾芸夺取长安营的时候,冯标带着家卷,利用自己早就准备好的逃跑出路,跑得不知踪迹。事实上,他是跑到了杭州投奔了东平郡王穆治,此次跟着一起造反。

眼下冯标赞成跟长安营大战,带着私欲,这私欲便是诛杀贾芸,替自己报仇,也替云家报仇。

孙士信认为,不该大战,大战很难获胜,即便获胜也是惨胜,叛军目前经不起这种损失。应该一边抵抗长安营一边去镇江,守住镇江,其后以杭州、镇江为两大据点。

顾之充赞成孙士信的观点。

一番争执过后,最终的决定是,先跟长安营大战一回,这一回大战若不顺利,再定夺下一步如何做。

大战的时间定在了明日凌晨!

……

……

天色已黑。

不少投降的叛乱官兵,都已被长安营看押了起来。

五百份射出去的劝降书,收获的效果比贾芸预想中的还要好,让叛军本就不稳的军心更加不稳,也一下子让不少叛乱官兵逃跑投降,而这些逃官逃兵,反过来让叛军的军心又更加不稳了。

广袤田野上的夜色,显得格外辽阔。

夜幕之下,贾芸站在田野之中,英姿焕发,气宇轩昂,在周围密密麻麻长安营官兵的衬托下,让他已然有了一种大将军的风采。只是,他这位大将军实在是年轻,这种年轻也让他显得神奇。

他抬头望了眼夜空中又圆又亮的月亮,脑海中窜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词,情不自禁思念起了此刻隔着千山万水的家卷,也思念起了那个头发梳拢、挽了个髻的待嫁美人,那个美貌端庄、矜持稳重的宝姐姐。

隔着万水千山,薛宝钗在神京城里祈祷着他可以平安,可以获胜归来,期待着跟他的洞房花烛夜。而眼下此刻,他也期待着跟她的洞房花烛夜,期待着自己可以尽快平叛,大胜归去。

他将目光从月亮上收回,转而朝着这片田野的中间区域望去,在那里,已经种下了三百多枚绊雷,正在悄悄等待着什么……

wa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